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改頭換面的意思、改頭換面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改頭換面的解釋

[make the superficial changes;change the appearance only] 隻在表面上有所改動,其内容卻依然如故

改頭換面孔,不離舊時人。——唐· 寒山《寒山詩》

今人作經義,正是醉人說話,隻見許多說話,改頭換面,說了又說,不成文字。——《朱子語錄·朱子》

詳細解釋

(1).佛教語。謂衆生在六道輪回中隻改變形相而其神識不變。 唐 寒山 《詩》之二一三:“可畏輪迴苦,往復似翻塵。蟻巡環未息,六道亂紛紛。改頭換面孔,不離舊時人。” 元 鄭廷玉 《忍字記》第三折:“緣有四生之品類,遂成萬種之輪迴……女人變男,男又變女,人死為羊,羊死為人,還同脫袴着衣,一任改頭換面。”《初刻拍案驚奇》卷三十:“冤債原從隔世深,相逢便起殺6*人心。改頭換面猶相報,何況容顔儼在今?”

(2).改扮;改變面目。 清 黃宗羲 《翰林院庶吉士子一魏先生墓志銘》:“忠死之家哀榮已備,而導之興獄者 阮大鋮 、 傅櫆 方改頭換面,捲土重來。” 魯迅 《且介亭雜文·說“面子”》:“上等人大撈一批金珠珍玩,卻仿佛也不見得怎樣‘丢臉’,況且還有‘出洋考察’,是改頭換面的良方。”

(3).比喻隻改形式,不變實質、内容。《朱子語類》卷一○九:“今人作經義,正是醉人説話。隻是許多説話,改頭換面,説了又説,不成文字。” 清 李漁 《閑情偶寄·詞曲上·音律》:“予生平最惡 弋陽 、 四平 等劇,見則趨而避之,但聞其搬演《西廂》,則樂觀恐後。何也?以其腔調雖惡而曲文未改,仍是完全不破之《西廂》,非改頭換面、折手跛足之《西廂》也。” 魯迅 《華蓋集·這個與那個》:“古來就這樣,所謂讀書人,對于後起者卻反而專用彰明較著的或改頭換面的禁锢。”

詞語分解

關注詞典網微信公衆號:詞典網,回複:改頭換面漢語 快速查詢。

專業解析

“改頭換面”是漢語中常用的成語,其核心含義指僅改變外在形式或表面特征,而本質或内容未發生實質性變化。該詞源自佛教典籍,如唐代詩人寒山在《詩三百三首》中寫道:“改頭換面孔,不離舊時人”,比喻修行者雖外顯變化,但内在習氣未改。

從漢語詞典釋義角度看,《現代漢語詞典》将其定義為“比喻隻改形式,不換内容”,強調形式與内容的割裂性。《漢語大詞典》則補充了其佛教淵源,指出該成語最初用于形容“衆生在六道中生死輪回,僅外形産生變化”的宗教概念,後引申為形式主義改變的貶義表達。

現代語境中,該成語常用于三類場景:

  1. 商業領域批評産品“換包裝不換品質”的營銷手段
  2. 文學創作中警示缺乏創新的改編行為
  3. 社會現象中諷刺形式主義的改革舉措

權威典籍如《五燈會元》卷二十記載:“改頭換面,有眼何曾看”,宋代朱熹《朱子語類》也提及:“雖聖人複起,亦隻救得改頭換面,不甚費力”,均強化了其“重表輕裡”的語義特征。王力在《古代漢語》中特别指出,該成語與“脫胎換骨”形成鮮明對比,前者強調表面改動,後者着重本質蛻變。

網絡擴展解釋

“改頭換面”是一個漢語成語,以下從多個角度詳細解釋其含義及用法:

一、基本釋義

  1. 原意:指人的容貌發生顯著改變。
  2. 引申義:現多比喻隻改變外表或形式,而内容、實質保持不變。

二、詞源與演變

三、用法特點

  1. 感情色彩:通常含貶義,強調“換湯不換藥”的虛假改變(如:抄襲文章改頭換面)。
  2. 適用對象:可搭配事物(如政策、建築)、抽象概念(如項目、問題)等。
  3. 反義對比:與“洗心革面”“脫胎換骨”等表示徹底改變的成語形成鮮明對比。

四、典型例句

五、近義與反義

近義詞 反義詞
喬裝打扮、面目一新 原封不動、依然如故
換湯不換藥 脫胎換骨

六、易錯提示

如需進一步了解成語演變或經典文獻用例,可參考《朱子語類》及寒山詩作原文。

别人正在浏覽...

暗過黯默柏葉酒編訂滄涼常便宸景赤漢螭文舂相俶靈倒[立]像镫台豆綠笃磨讀衆浮生若夢割據一方鬼币汩汲漢武嘿哎皇辔喚則鑒核簡求焦唇敝舌解鈴解續積言軍狀攈綴憭慄靈媪領乾薪酶原怒猊賠貱皮剝日照商籁體杉子沈笃蜃珧舍中市戶侍祭受私守天死滅素商跳水惕慄惘惘武陵溪崄阨向善向早憲辟細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