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三伏的意思、三伏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三伏的解釋

(1) [the three ten-day periods of the hot season]∶一年中最炎熱的時候。夏至後第三個庚日起為初伏,十天;然後是中伏,十天或二十天;再後是末伏,十天

如今是三伏天道,若窦娥委實冤枉,身死之後,天降三尺瑞雪。—— 關漢卿《窦娥冤》

(2) [the last of the three periods of the hot season]∶專指末伏

詳細解釋

(1).即初伏、中伏、末伏。農曆夏至後第三庚日起為初伏,第四庚日起為中伏,立秋後第一庚日起為末伏。是一年中最熱的時候。《初學記》卷四引《陰陽書》:“從夏至後第三庚為初伏,第四庚為中伏,立秋後初庚為後伏,謂之三伏。” 南朝 梁 蕭統 《錦帶書十二月啟·林鐘六月》:“三伏漸終,九夏将謝。” 宋 梅堯臣 《中伏日永叔遺冰》詩:“日色若炎火,正當三伏時。” 清 方文 《張道人園居歌》:“今年暑熱何太酷,五月中旬似三伏。” 王西彥 《福元佬和他戴白帽的牛》:“三伏之後,還有三八二十四個秋老虎哩。”

(2).指末伏。農諺:“頭伏芝麻二伏豆,三伏裡頭種菉豆。”

(3).三面埋伏;三重伏兵。《左傳·隱公九年》“君為三覆以待之……衷 戎 師,前後擊之,盡殪” 唐 孔穎達 疏:“衷 戎 師者,謂 戎 師在三伏之中。”《新唐書·叛臣傳上·僕固懷恩》:“令 高彥崇 、 渾日進 、 李光逸 設三伏以待。”《新唐書·北狄傳·契丹》:“ 張九節 為三伏伺之, 萬榮 窮,與家奴輕騎走 潞河 東。”

詞語分解

網絡擴展解釋

“三伏”是中國傳統曆法中與夏季高溫相關的特定時段,其含義可從以下方面詳細解析:

一、定義與構成

三伏是初伏、中伏、末伏的統稱,屬于“雜節氣”範疇,由二十四節氣和幹支紀日共同确定日期。其中:

二、名稱由來

“伏”字有兩層含義:

  1. 自然層面:指陰氣受陽氣壓制而潛伏地下,對應暑熱逐漸下沉的過程(初伏熱至地表,中伏熱至地面,末伏熱入地下);
  2. 人文層面:提醒人們“隱伏避盛暑”,調整生活作息以應對酷熱。

三、時間與氣候特點

四、文化意義與養生

五、與其他概念的區分

“三伏”與“三暑”(小暑、大暑、處暑)不同:前者是結合自然與人文的生活指導,後者是純粹反映氣候變化的節氣劃分。

“三伏”既是自然氣候的節點,也承載着傳統文化中的生活智慧與健康理念。

網絡擴展解釋二

《三伏》的意思

《三伏》是一個漢字詞語,表示夏季的三個節氣:初伏、中伏和末伏。

拆分部首和筆畫

《三伏》的部首是“人”和“木”,它的總筆畫數是八畫。

來源和繁體

《三伏》一詞的來源可以追溯到古代民間信仰。人們相信在夏季的這三個節氣中,陽氣最旺盛,容易導緻疾病發生。因此,人們要特别注意保養身體,避免暑熱帶來的不適。

在繁體中,《三伏》一詞寫作「三伏」。

古時候漢字寫法

在古代漢字書寫中,人們一般使用篆書或隸書書寫《三伏》這個詞。篆書是古代的一種字體,而隸書是篆書的拓展,更接近于現代的漢字。

例句

今年的三伏天格外炎熱,大家要注意防暑降溫。

組詞

三伏天、初伏、中伏、末伏

近義詞

暑天、炎熱季節

反義詞

寒冷季節

别人正在浏覽...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