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三伏的意思、三伏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三伏的解釋

(1) [the three ten-day periods of the hot season]∶一年中最炎熱的時候。夏至後第三個庚日起為初伏,十天;然後是中伏,十天或二十天;再後是末伏,十天

如今是三伏天道,若窦娥委實冤枉,身死之後,天降三尺瑞雪。—— 關漢卿《窦娥冤》

(2) [the last of the three periods of the hot season]∶專指末伏

詳細解釋

(1).即初伏、中伏、末伏。農曆夏至後第三庚日起為初伏,第四庚日起為中伏,立秋後第一庚日起為末伏。是一年中最熱的時候。《初學記》卷四引《陰陽書》:“從夏至後第三庚為初伏,第四庚為中伏,立秋後初庚為後伏,謂之三伏。” 南朝 梁 蕭統 《錦帶書十二月啟·林鐘六月》:“三伏漸終,九夏将謝。” 宋 梅堯臣 《中伏日永叔遺冰》詩:“日色若炎火,正當三伏時。” 清 方文 《張道人園居歌》:“今年暑熱何太酷,五月中旬似三伏。” 王西彥 《福元佬和他戴白帽的牛》:“三伏之後,還有三八二十四個秋老虎哩。”

(2).指末伏。農諺:“頭伏芝麻二伏豆,三伏裡頭種菉豆。”

(3).三面埋伏;三重伏兵。《左傳·隱公九年》“君為三覆以待之……衷 戎 師,前後擊之,盡殪” 唐 孔穎達 疏:“衷 戎 師者,謂 戎 師在三伏之中。”《新唐書·叛臣傳上·僕固懷恩》:“令 高彥崇 、 渾日進 、 李光逸 設三伏以待。”《新唐書·北狄傳·契丹》:“ 張九節 為三伏伺之, 萬榮 窮,與家奴輕騎走 潞河 東。”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三伏"是中國傳統曆法中特有的氣候概念,指一年中最炎熱潮濕的時段,其釋義可從三方面展開:

一、詞源釋義

《現代漢語詞典》(第7版)将"三伏"定義為"初伏、中伏、末伏的統稱",源自中國古代幹支紀日法。其中"伏"字本義為隱伏,《說文解字》釋作"司暑之藏也",引申為陽氣潛伏、陰氣漸生的氣候轉折階段。

二、曆法構成

根據《辭海》曆法篇記載,三伏日期的确定遵循"夏至三庚數頭伏"原則:

  1. 初伏:夏至後第三個庚日開始(持續10天)
  2. 中伏:夏至後第四個庚日開始(10-20天不等)
  3. 末伏:立秋後第一個庚日開始(持續10天)

    2025年具體日期為:初伏7月13-22日,中伏7月23日-8月11日,末伏8月12-21日。

三、文化内涵

《月令七十二候集解》記載,三伏期間形成"濕熱交蒸"的特殊氣候現象。中醫典籍《黃帝内經》提出"春夏養陽"理論,衍生出"冬病夏治"的養生傳統,如三伏貼療法已被列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産名錄。民間至今保留着"頭伏餃子二伏面,三伏烙餅攤雞蛋"的食俗。

網絡擴展解釋

“三伏”是中國傳統曆法中與夏季高溫相關的特定時段,其含義可從以下方面詳細解析:

一、定義與構成

三伏是初伏、中伏、末伏的統稱,屬于“雜節氣”範疇,由二十四節氣和幹支紀日共同确定日期。其中:

二、名稱由來

“伏”字有兩層含義:

  1. 自然層面:指陰氣受陽氣壓制而潛伏地下,對應暑熱逐漸下沉的過程(初伏熱至地表,中伏熱至地面,末伏熱入地下);
  2. 人文層面:提醒人們“隱伏避盛暑”,調整生活作息以應對酷熱。

三、時間與氣候特點

四、文化意義與養生

五、與其他概念的區分

“三伏”與“三暑”(小暑、大暑、處暑)不同:前者是結合自然與人文的生活指導,後者是純粹反映氣候變化的節氣劃分。

“三伏”既是自然氣候的節點,也承載着傳統文化中的生活智慧與健康理念。

别人正在浏覽...

按懲綁匪寶盒包賠鄙固逼脅腸癕辰選春蚓筆黨課當實彈文電療斷珪缺璧奉尊海發花哄蕙質檢波将吏兼聽截子吉駕精光金屋貯嬌祭史酒人保咎繇橘中戲侃樂科柏瞌睡漢厲心面醬明廷鬧翻天努眼前主輕騎晴晝秦人策欽味齊正全民所有制上聞爵山周折腳铛繩尺實足踏荒探照通鼓同倫拓提為山止篑五花馬消兵小腦謝太傅銑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