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古代儒者的服飾。《禮記·儒行》:“ 魯哀公 問於 孔子 曰:‘夫子之服,其儒服與?’ 孔子 對曰:‘ 丘 少居 魯 ,衣逢掖之衣。長居 宋 ,冠章甫之冠。 丘 聞之也,君子之學也博,其服也鄉。 丘 不知儒服。’” 鄭玄 注:“逢,猶大也。大掖之衣,大袂襌衣也。”《史記·仲尼弟子列傳》:“ 子路 後儒服委質,因門人請為弟子。”
(2).泛指讀書人的服裝。 清 卓爾堪 《從軍行》:“上堂仍儒服,未忍換戎裝。” 丁玲 《母親》:“不同的隻是 武陵 家裡供的是一個鳳冠霞帔的老太太,而這裡是一個儒服儒巾的少年。”
(3).謂作為儒生。 明 李贽 《答鄧明府》:“居士向日儒服而強談佛,今居佛國矣,又強談儒。”
儒服是漢語中具有多重内涵的詞彙,其含義可分為以下三個層面,結合曆史文獻與文學作品中的用例可詳細闡釋:
古代儒者的專屬服飾
特指春秋戰國時期儒家學者穿戴的服裝,以寬大袖口(逢掖之衣)和章甫冠為特征。據《禮記·儒行》記載,孔子在與魯哀公對話中提及儒服的地域差異,強調服飾需適應居住地的習俗。
泛指讀書人的衣着
後世逐漸演變為對文人服飾的統稱。例如清代卓爾堪《從軍行》中“上堂仍儒服”的描寫,以及丁玲作品中“儒服儒巾”的少年形象,均指代讀書人的日常裝束。
儒生身份的象征
引申為以儒家學者自居的狀态。明代李贽在書信中以“儒服”比喻自己曾以儒生身份探讨佛學,後轉為佛學立場。
儒服不僅是衣着,更承載着學識象征與身份标識的雙重功能。其寬大設計體現儒家“禮”的包容性,而曆代文人通過“儒服”意象表達對學問的追求或身份轉變,如李贽的自我反思。
(注:詳細文獻考證可參考《禮記》《史記》等古籍,或查閱、4、5等來源。)
儒服這個詞是由“儒”和“服”兩個字組成的,其中“儒”字是由人字旁和而字旁組成,總計有14個筆畫;而“服”字則是由月字旁、巾字旁和弓字旁組成,總計有8個筆畫。
儒服源于古代中國的儒家文化,指的是儒家學派的衣着風格和規範。在古代,儒家學說被認為是國家的正統學派,因此儒家學者的衣着在社會中具有一種特殊的地位和象征意義。
繁體字形中,“儒”字的左邊增加了一點,形成了“嚞”字,而“服”字的右邊則增加了一個“弖”字。這些變化體現了繁體中對字形的擴展和演變。
在古代,漢字的書寫形式與現代有所不同,這也影響了儒服詞的書寫。古時候,人們書寫“儒服”時,常采用篆書或隸書的形式,筆畫形态與現代略有差異。
1. 他穿着整潔的儒服,在會場上莊重而端莊地發表演講。
2. 這家博物館陳列着古代儒服,吸引了大批遊客前來參觀。
與儒服相關的組詞:儒學、儒教、儒冠、儒者。
儒服的近義詞:儒袍、儒衣。
儒服的反義詞:野服、俗服。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