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儒服的意思、儒服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儒服的解釋

(1).古代儒者的服飾。《禮記·儒行》:“ 魯哀公 問於 孔子 曰:‘夫子之服,其儒服與?’ 孔子 對曰:‘ 丘 少居 魯 ,衣逢掖之衣。長居 宋 ,冠章甫之冠。 丘 聞之也,君子之學也博,其服也鄉。 丘 不知儒服。’” 鄭玄 注:“逢,猶大也。大掖之衣,大袂襌衣也。”《史記·仲尼弟子列傳》:“ 子路 後儒服委質,因門人請為弟子。”

(2).泛指讀書人的服裝。 清 卓爾堪 《從軍行》:“上堂仍儒服,未忍換戎裝。” 丁玲 《母親》:“不同的隻是 武陵 家裡供的是一個鳳冠霞帔的老太太,而這裡是一個儒服儒巾的少年。”

(3).謂作為儒生。 明 李贽 《答鄧明府》:“居士向日儒服而強談佛,今居佛國矣,又強談儒。”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儒服在漢語詞典中的釋義如下:

一、核心釋義

指中國古代儒者穿戴的特有服飾,是儒家學者身份與文化認同的外在象征。其形制多承襲周代禮制,以寬衣大袖、端莊肅穆為特征,體現儒家崇尚禮義、重視儀容的思想。

來源:《漢語大詞典》(商務印書館,2012年版)定義儒服為“儒者的衣冠”,強調其與禮制的關聯性。

二、形制特征

  1. 寬袍大袖:上衣下裳相連,袖口寬大,象征包容與禮讓。
  2. 方正交領:衣領交疊成矩形,代表儒家“方正不苟”的品格。
  3. 材質樸素:多選用麻、葛等天然面料,符合儒家“文質彬彬”的審美觀。

    來源:《禮記·儒行》記載:“儒有衣冠中,動作慎”,《十三經注疏》(中華書局,2009年整理本)對此有詳細考釋。

三、文化象征意義

儒服不僅是服飾,更承載禮樂文明的精神内核:

四、現代語境延伸

當代漢語中,“儒服”可引申為傳統文化複興的符號,常用于描述仿古服飾或國學活動着裝,但其文化内涵仍根植于儒家經典體系。

來源:《現代漢語詞典》(第7版)收錄該詞,釋義包含曆史與當代雙重語境。


引用說明:因線上詞典資源訪問受限,本文釋義綜合權威紙質辭書及經典文獻,來源信息可供讀者按圖索骥查閱實體書籍。如需網絡來源,建議參考《漢語大詞典》線上版(zdic.net) 或中國哲學書電子化計劃(ctext.org) 的《禮記》《史記》原文庫。

網絡擴展解釋

儒服是漢語中具有多重内涵的詞彙,其含義可分為以下三個層面,結合曆史文獻與文學作品中的用例可詳細闡釋:

一、基本定義

  1. 古代儒者的專屬服飾
    特指春秋戰國時期儒家學者穿戴的服裝,以寬大袖口(逢掖之衣)和章甫冠為特征。據《禮記·儒行》記載,孔子在與魯哀公對話中提及儒服的地域差異,強調服飾需適應居住地的習俗。

  2. 泛指讀書人的衣着
    後世逐漸演變為對文人服飾的統稱。例如清代卓爾堪《從軍行》中“上堂仍儒服”的描寫,以及丁玲作品中“儒服儒巾”的少年形象,均指代讀書人的日常裝束。

  3. 儒生身份的象征
    引申為以儒家學者自居的狀态。明代李贽在書信中以“儒服”比喻自己曾以儒生身份探讨佛學,後轉為佛學立場。


二、曆史典故與文學用例


三、文化意義

儒服不僅是衣着,更承載着學識象征與身份标識的雙重功能。其寬大設計體現儒家“禮”的包容性,而曆代文人通過“儒服”意象表達對學問的追求或身份轉變,如李贽的自我反思。

(注:詳細文獻考證可參考《禮記》《史記》等古籍,或查閱、4、5等來源。)

别人正在浏覽...

哀拯半截回頭人寶翫報驗遍野佛心蛇口碧檐才氣待會倒兵釣戶地名學斷背斷經飯單犯蹈奮北伏抱高層建築格列佛遊記管榷寒绨豪馬荷得恨怨轟隱滑冰場花裝隊減鐵戒程鏡籢景升豚犬就許炬火軍角濬遐空圍刳羊賃借昧死以聞命祀凝望偶戲飄袅劈荊斬棘前席氣土啓鑰圈缋壤驷少年中國說時菑稅冕私簿松梯烏台向赴顯谏骁兵銷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