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孟子·梁惠王上》:“庖有肥肉,廐有肥馬,民有飢色,野有餓莩,此率獸而食人也。”本指統治者為政失職,隻圖享樂,不關心百姓疾苦。後因以“率獸食人”比喻虐政害民。 章炳麟 《革命道德說》:“易姓改號,謂之亡國;仁義充塞,而至于率獸食人,人将相食,謂之亡天下。” 瞿秋白 《短文二篇·最低問題》:“ 中國 政府原來是率獸食人的政府。”
“率獸食人”是一個漢語成語,讀音為shuài shòu shí rén,其核心含義是比喻統治者施行暴政、殘害百姓。以下是詳細解釋:
出處與原文
該成語源自《孟子·梁惠王上》,原文為:“庖有肥肉,廄有肥馬,民有饑色,野有餓莩,此率獸而食人也。”孟子通過對比統治者奢靡的生活與百姓的疾苦,批判當權者如同“帶領野獸吃人”般殘暴。
本義與引申義
結構與用法
曆史背景與延伸
顧炎武在《日知錄》中曾引用此成語,将“亡國”與“亡天下”對比,指出“率獸食人”是道德淪喪、天下崩壞的表現。
這一成語以生動的比喻揭示了古代社會對暴政的批判,至今仍用于警示權力濫用的危害。
《率獸食人》是一個成語,意思是野獸為食人。它表示*********亂、人禍叢生的情況。
《率獸食人》的拆分部首分别是“率、虍、食”;其中“率”部在香港字典中,該字的筆畫數是3;“虍”部的筆畫數是6;“食”部的筆畫數是9。
《率獸食人》最早出自《詩經·晉·豳風·式微》一章:“率彼淇澳,言采其蕨。未見君子,憔悴如也。”其中的“憔悴如也”一句用來形容人們為了逃避野獸而遭受的痛苦和困苦。後來,這句話就被引申為整個社會陷入困境,人民深受其苦的意思。
《率獸食人》的繁體字為《率獸食人》。
在古時候,其中的“食”字曾經用“野”字代替,即《率獸野人》。
社會動蕩不安,強盜橫行,人人生命不保,真是《率獸食人》的局面。
頻率、拟态、宰殺、惡劣、悲慘
亂象叢生、社會惡化、烏煙瘴氣、法治脆弱
治安良好、社會安甯、法治嚴明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