丐戶的意思、丐戶的詳細解釋
丐戶的解釋
即惰民。封建社會中最受岐視的一部分平民。 明 編戶籍,稱惰民為丐戶, 清 雍正 元年始廢除丐戶的“丐籍”,與平民同列。 明 徐渭 《會稽縣志諸論》:“丐以戶稱,不知其所始。”自注:“籍曰:丐戶即有産,不得充糧裡正長,亦禁其學。” 明 沉德符 《野獲編·風俗·丐戶》:“今 浙 東有丐戶者,俗名大貧。其人非丐,亦非必貧也。或雲:本名惰民,訛為此稱,其人在裡巷間任猥下雜役,主辦吉兇及牙儈之屬……即積鏹巨萬,禁不得納貲為官吏。” 清 錢謙益 《石義士哀詞》:“ 蒙古 分民為十戶,所謂丐戶者, 吳 人至今猶賤之。”《清史稿·食貨志一》:“﹝ 雍正 元年﹞并諭 浙江 之惰民, 蘇州 之丐戶,操業與樂籍無異,亦削除其籍。”參見“ 惰民 ”。
詞語分解
- 丐的解釋 丐 à 乞求。 讨飯的人:乞丐。 給與、施與:“沾丐後人多矣”。 筆畫數:; 部首:一; 筆順編號:
- 戶的解釋 戶 ù 一扇門,門:門戶。窗戶。戶樞不蠹。夜不閉戶。 人家:戶口。戶主。門戶之見(亦指派别上的成見)。 會計部門稱賬冊上有業務關系的團體或個人:戶頭。開戶。 門第:門當戶頭。 姓。 筆畫數:; 部首
網絡擴展解釋
“丐戶”是封建社會中備受歧視的特定群體,主要存在于江浙地區,其含義與曆史背景如下:
1.基本定義
丐戶又稱“惰民”“堕民”,是元明清時期戶籍制度下的“賤民”群體。他們被官方編入特殊戶籍(丐籍),社會地位極低,不得與平民通婚、參加科舉或擔任公職,甚至禁止購置田産。
2.曆史沿革
- 起源:一說源于元滅宋後,将俘虜及罪犯聚集于浙江紹興等地,稱為“怯鄰戶”;另一說明初朱元璋将南方小商販、手藝人、戲子等定為“賤民”,納入丐籍。
- 廢除:清雍正元年(1723年)廢除丐籍,丐戶始獲平民身份。
3.社會地位與職業
丐戶主要從事被視為“低賤”的職業,如吹唱演戲、擡轎、接生、理發、小商販等。即便部分人擁有財産,仍被剝奪基本權利,如明代禁止丐戶子弟入學。
4.地域分布與别稱
主要分布于蘇州、紹興等地,不同地區有“疍戶”“九姓漁戶”“伴當”等類似群體。
補充說明
“丐戶”一詞帶有強烈貶義,字面雖含“乞丐”之意,但實際群體并非全是乞丐,而是制度性壓迫的産物。其消亡反映了清代戶籍制度的改革。
如需進一步了解,可查閱曆史戶籍制度或明清社會階層相關研究。
網絡擴展解釋二
《丐戶》是一個漢字詞彙,它由兩個部首組成,分别是“⼀”和“戶”。它的拆分筆畫為九畫。這個詞的來源可以追溯到古代的社會制度。在古代,窮人或無家可歸者常被稱為“丐”,而住在簡陋不堪的小屋中的人則被稱為“戶”。因此,“丐戶”一詞形容的就是窮困潦倒的家庭。
與簡化字相對應的繁體字是「丐戶」。在古時候,「丐戶」這一詞彙的漢字寫法略有不同,其中“丐”字的上部分使用了“方”字,下面則寫作“己”。而“戶”字則與現代相同。
以下是一些關于“丐戶”的例句:
1. 這個家庭生活條件貧困,可以說是一個典型的“丐戶”。
2. 在我們的社會中,我們需要關注和幫助那些“丐戶”的孩子。
一些與“丐戶”相關的詞彙包括“貧窮”、“困苦”、“貧困家庭”。而與“丐戶”相反的詞彙是“富裕”、“富有”、“富家”。
希望以上回答對您有所幫助,如果您有其他問題,請隨時提問!
别人正在浏覽...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