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儒庠的意思、儒庠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儒庠的解释

指古代的官立学校。 唐 韩愈 孟郊 《纳凉联句》:“儒庠恣游息,圣籍饱商搉。”

词语分解

专业解析

儒庠是汉语中一个具有特定历史文化内涵的词汇,其核心含义指古代官办的儒学教育机构,特指地方设立的府、州、县学。以下从权威辞书角度详细解释:

  1. 核心释义与性质

    儒庠是元、明、清时期对地方官办儒学学校的专称。它区别于中央的国子监(太学),是地方政府设立的、以教授儒家经典、培养科举人才和推行教化为主要目标的官方教育场所。府一级的称“府儒庠”,州一级的称“州儒庠”,县一级的称“县儒庠”。《汉语大词典》将其明确解释为“元明清时府、州、县的官办学校”。

  2. 词源与构成

    • 儒:指儒家、儒学,代表其教授的内容是以孔子学说为核心的儒家经典(四书五经等)及其伦理道德规范。
    • 庠(xiáng):本义是古代的地方学校名称,起源于夏商周时期(如《孟子·滕文公上》:“夏曰校,殷曰序,周曰庠”)。后世成为学校的泛称或雅称。《说文解字》释“庠”为“礼官养老,夏曰校,殷曰庠,周曰序”,可见其历史悠久,与教育、养老礼仪相关。因此,“儒庠”即“教授儒学的学校”。
  3. 历史功能与地位

    儒庠是国家教育体系和科举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

    • 教学中心:生员(秀才)在此学习儒家经典、八股文写作等,为参加乡试(考举人)做准备。
    • 管理机构:负责管理本地的生员,组织岁考、科考等。
    • 祭祀场所:通常设有孔庙(文庙),是举行祭孔大典等官方礼仪活动的地方。
    • 教化基地:承担着在地方社会宣扬儒家伦理、维护社会秩序的功能。其作为地方官学的地位,在《辞源》等工具书中均有明确记载。
  4. 文化意义

    “儒庠”一词承载着中国古代尊师重教、以儒术治国平天下的传统理念。它是地方文化教育水平的象征,也是士子(读书人)进身仕途的起点,体现了儒家“学而优则仕”的理想。其名称本身即彰显了儒家思想在古代教育中的核心地位。

参考资料来源:

网络扩展解释

“儒庠”是古代汉语词汇,指代官立学校,主要与儒家教育体系相关。以下是详细解释:


一、基本定义

“儒庠”由“儒”和“庠”二字组成:


二、历史出处

该词最早见于唐代韩愈与孟郊的《纳凉联句》:“儒庠恣游息,圣籍饱商搉。”
此句描述士人在官学中自由研习经典的情景,印证了“儒庠”作为官方教育机构的性质。


三、相关背景

  1. 功能:教授儒家经典(如四书五经),培养官员后备人才。
  2. 地位:属于官学体系,与“庠序”(泛指地方学校)相比更具权威性。
  3. 演变:随着科举制度发展,儒庠逐渐成为科举考试的重要依托机构。

四、参考资料

别人正在浏览...

襃赉背约奔轶絶尘逼尖采辑草率行事岔流大达独剏杜门絶客遁荣烦恼魔風梭夫人桂醑故家国务卿回罔活性甲错将令焦距肌觉寖坏纠发记问计智狂澜粮库猎火利害相关醴酒不设马步箭铭旌谋智难以欧阳修谝佞平沙乾哕潜居庆礼邛巨弃屣攘袪人心果入舍闪离生申石趾耸体挑招颓零鼍鸣鳖应网球乡术下铺虾什蚂噏动邪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