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指古代的官立学校。 唐 韩愈 孟郊 《纳凉联句》:“儒庠恣游息,圣籍饱商搉。”
“儒庠”是古代汉语词汇,指代官立学校,主要与儒家教育体系相关。以下是详细解释:
“儒庠”由“儒”和“庠”二字组成:
该词最早见于唐代韩愈与孟郊的《纳凉联句》:“儒庠恣游息,圣籍饱商搉。”
此句描述士人在官学中自由研习经典的情景,印证了“儒庠”作为官方教育机构的性质。
《儒庠》是一个汉字词汇,它以儒家文化为基础,指代儒家学校或书院。
根据汉字拆分规则,儒字的部首是人字旁,庠字的部首是广字旁。
儒庠的笔画分别为:儒(9画)和庠(10画)。
《儒庠》一词最早出现在宋朝,用来描述儒家学校或书院。
繁体字“儒庠”中的庠字为「廠」。
在古代,儒庠的写法并没有明确的规定,因为汉字书写经历了多次演变。不过,一种常见的古时候写法是:“儒庠”中的庠字为「廠」。
1. 这个城市有一所历史悠久的儒庠,培育了许多优秀的学子。
2. 在儒庠里,学生们不仅接受传统文化的教育,也得到了德育的培养。
3. 儒庠是传承儒学的重要场所,为培养人才起到了重要作用。
组词:儒家、庠序、书院
近义词:书院、学府、学宫
反义词:儒家与道家、庠与庙堂、书院与商会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