抖索的意思、抖索的詳細解釋
抖索的解釋
(1) [tremble] 顫抖;哆嗦
她凍得渾身直抖索
(2) 也作“抖嗦”、“抖縮”
詳細解釋
顫抖。 峻青 《黎明的河邊·老水牛爺爺》:“想着想着,我的手瑟瑟地抖索起來了。”
詞語分解
- 抖的解釋 抖 ǒ 振動,甩動:抖去身上的土。 哆嗦,戰栗:發抖。顫抖。 〔抖擻〕振作,振奮,如“抖抖精神”。 稱人突然發迹而有錢有勢(多含譏諷意):這兩年抖起來了。 筆畫數:; 部首:扌; 筆順編號:
- 索的解釋 索 ǒ 大繩子或大鍊子:索子。索道。鋼索。絞索。線索。 搜尋,尋求:索引。思索。搜索。探索。 讨取,要:索還。索求。索取。勒索。 盡,毫無:索然無味。 單獨:離群索居。 姓。 筆畫數:; 部首:糸;
專業解析
“抖索”是一個漢語詞彙,其核心含義與“顫抖”、“哆嗦”相近,指身體或物體因寒冷、恐懼、激動等原因而發生的輕微、快速的抖動。
根據權威漢語辭書的解釋和實際語言使用情況,其詳細意思可歸納如下:
-
基本含義:
- 因寒冷而發抖: 這是最常見的用法,指身體因氣溫低而感到寒冷,不由自主地輕微顫抖。例如:“他凍得渾身抖索。”
- 因情緒激動而顫抖: 指因恐懼、緊張、憤怒、興奮等強烈情緒導緻的身體或聲音顫抖。例如:“老人氣得雙手抖索。” “他緊張得聲音都有些抖索。”
-
引申含義:
- 形容物體輕微震動或搖晃: 有時可用于描述非生命物體不穩定、輕微晃動的狀态。例如:“大風中,樹葉在枝頭抖索。” “破舊的窗戶在風中抖索。”
-
詞源與構成:
- “抖索”由“抖”和“索”兩個語素構成。
- 抖: 本義指振動、顫動。
- 索: 在此處作為後綴或與“抖”結合構成聯綿詞的一部分,其具體表意作用相對弱化,主要起輔助音節和加強“抖”的顫動感的作用。類似的詞還有“哆嗦”。
- 它屬于聯綿詞的一種(雙聲聯綿詞,聲母相同或相近),這類詞的兩個音節往往共同表達一個整體的意思,不宜拆開解釋。
-
用法與特點:
- 動詞性: 主要用作動詞。
- 口語化: 該詞在口語中使用較多,書面語中更常用“顫抖”、“發抖”、“哆嗦”等。
- 方言色彩: “抖索”在部分方言區(如吳語區)使用更為普遍。
-
例句:
- “深秋的夜晚,寒風刺骨,他裹緊單薄的外套,依然凍得不停地抖索。”
- “面對突如其來的變故,她吓得臉色蒼白,身體微微抖索起來。”
- “年久失修的竹橋,人走上去便吱呀作響,橋身也跟着輕輕抖索。”
權威來源參考:
- 《現代漢語詞典》(第7版): 中國社會科學院語言研究所詞典編輯室編,商務印書館出版。該詞典是解釋現代漢語詞彙最權威的工具書之一,對“抖索”一詞有明确的釋義。
- 《漢語大詞典》: 漢語大詞典編輯委員會、漢語大詞典編纂處編,上海辭書出版社出版。這是一部大型的漢語語文辭典,收錄詞條廣泛,釋義詳盡,包含對“抖索”等詞的詳細解釋和曆史溯源。
- 《現代漢語規範詞典》: 李行健主編,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語文出版社出版。該詞典強調規範性,對詞語的用法有明确指導。
請注意: “抖索”在标準語中使用頻率低于“哆嗦”或“發抖”,但在特定語境和方言中仍具生命力。理解其含義有助于更全面地掌握漢語詞彙。
網絡擴展解釋
“抖索”是一個漢語詞語,讀音為dǒu suǒ,其核心含義為顫抖、哆嗦,但在不同語境中存在細微差異。以下是綜合多個來源的詳細解釋:
1.基本含義
- 核心釋義:指因寒冷、恐懼或緊張等引起的身體顫動,例如“凍得渾身抖索”或“吓得直抖索”。
- 擴展理解:部分詞典(如)提到其可引申為行動遲緩、猶豫不決,但這種用法較為少見,需結合具體語境判斷。
2.詞語構成
- “抖”:本義為顫動、發抖,如“發抖”“抖動”。
- “索”:此處可理解為“索然無味”或“無精打采”,組合後強化了動作的遲緩或無力感。
3.使用場景與例句
- 生理反應:多用于描述因寒冷、害怕産生的顫抖,如峻青在作品中寫道:“我的手瑟瑟地抖索起來了”。
- 情緒狀态:少數情況下可表示猶豫不決,例如“他抖索半天不敢下決定”(需注意語境)。
4.同義詞與變體
- 常見變體:也寫作“抖嗦”“抖縮”,意義相同。
- 近義詞:顫抖、哆嗦、戰栗等。
5.注意事項
- 語境依賴:若用于描述心理狀态(如猶豫),需結合上下文明确含義,避免歧義。
- 權威差異:高權威詞典(如漢典)更側重“顫抖”的物理表現,而部分來源可能擴展其引申義。
如需進一步了解例句或用法差異,可參考、中的文學作品引用。
别人正在浏覽...
崩圮标舉操略成都呈應出奇蟷蜋登明選公抵局低聲對地靜止軌道風逆付度訃文耿餅光融嫢盈惶愦伽持較力警透酒厘礚礚狂俠庫緞老賊泐失臨硎律則米颠蓦駁沐浴内哄碾械嶭嶭旁撓磐跱千态萬狀嵌鑲氣動雀噪梢槭神逵石虎衰服叔服松木邃峻體貼入妙未朞文圓質方無厘頭銜蟬香籠相呴以濕象征霄壤之别小團龍狎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