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朋輩;同伴。 晉 劉琨 《扶風歌》:“攬轡命徒侶,吟嘯絶巖中。” 唐 谷神子 《博異志·白幽求》:“夜遭風,與徒侶數十人,為風所飄,南馳兩日兩夜,不知幾千萬裡。” 元 戴良 《宿高密》詩:“僕馬立空曠,徒侶話曛黑。” 清 劉大櫆 《祭左繭齋文》:“今君之沒,猶此鄉鄰,然規繩自守者,無與為徒侶,而輕儇相尚者,無與為陶甄。”
(2).指黨與。《周書·李延孫傳》:“ 永安 之後,盜賊蜂起, 長壽 乃招集叛亡,徒侶日盛。”《北齊書·李愍傳》:“唯招緻姦俠,以為徒侶。”
(3).門徒;學生。《壇經·頓漸品》:“自南北分化,二宗主雖亡彼我,而徒侶競起愛憎。” 清 蒲松齡 《聊齋志異·褚生》:“嘗從塾師讀於僧寺,徒侶甚繁。” 梁啟超 《中國學術思想變遷之大勢》第三章第一節:“凡創一學説者,輒廣求徒侶,傳于其人,而千裡負笈者,亦不絶于道。”
“徒侶”是一個多義的古漢語詞彙,具體含義需結合語境理解。以下是其核心解釋及文獻例證:
1. 朋輩;同伴
指同輩或同行的人,常用于描述結伴而行的群體。例如:
2. 指黨與
帶有貶義色彩,表示結黨或利益集團。例如:
3. 門徒;學生
指師徒關系中的追隨者或學生群體。例如:
總結
該詞在不同曆史文獻中含義側重不同,需結合上下文判斷。現代漢語中較少使用,多見于古典文學或學術研究。如需深入例證,可參考《漢典》等權威辭書。
《徒侶》指的是旅途中的同伴或結伴而行的人。在這個詞中,徒指的是旅途,侶指的是同伴,因此徒侶可以理解為一起旅行的夥伴。
《徒侶》的拆分部首和筆畫分别如下:
徒:彳(行走)+ 賣(買賣) → 13畫
侶:亻(人)+ 有(擁有)→ 9畫
《徒侶》一詞最早出現在《莊子·人間世》一章,文中用來描述一個人跟隨另一個人一起徒步旅行的情景。
《徒侶》的繁體字為「徒侶」。
在古代文獻中,徒侶的漢字寫法有時候也會寫作「徒旅」或「徒禦」,但主要是以「徒侶」為主。
以下是一些使用《徒侶》的例句:
1. 在這次旅行中,我遇到了一個可靠的徒侶。
2. 徒侶之間要相互幫助,共同面對旅途中的困難。
3. 我喜歡獨自旅行,不太喜歡跟徒侶結伴。
與《徒侶》相關的組詞有:
1. 徒步旅行
2. 侶伴
3. 旅伴
與《徒侶》意義相近的詞語有:
1. 旅伴
2. 同行者
3. 夥伴
與《徒侶》意義相反的詞語有:
1. 獨行
2. 孤身
3. 單獨旅行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