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假使,假如,如果。《晏子春秋·外篇上二》:“若使古之王者毋知有死,自昔先君太公至今尚在,而君亦安得此国而哀之?” 唐 李咸用 《赠来进士鹏》诗:“若使无良遇,虚言有至公。”《二刻拍案惊奇》卷十一:“小壻得有今日,皆赖丈人提携;若使当日困穷旅店,没人救济,早已填了丘壑,怎能勾此身荣贵?”
“若使”的汉语词典释义
“若使”是古汉语中常见的假设连词,用于引导条件状语从句,相当于现代汉语的“假使”“假如”“如果”,表示对某种假设性条件的设定,并引出在该条件下可能产生的结果。其核心功能是提出虚拟前提,推导结论,常见于文言文典籍、诗词及哲学论述中。
一、核心释义与语法功能
假设条件标记
“若使”连接前后两个分句,前句提出非现实的或未发生的条件,后句表示该条件成立时的推论或结果。例如:
“若使天下兼相爱,国与国不相攻……则天下治。”(《墨子·兼爱》)
此处“若使”引导“天下兼相爱”这一理想化条件,推导出“天下治”的结果。
逻辑关联性
与单用“若”相比,“若使”的强调意味更重,凸显条件的假设性与决定性作用。其结构可拆解为:
二、使用场景与演变
“若使”多见于先秦至两汉文献,后世文言沿用但频率渐减。现代汉语中已被“如果”“假如”等替代,但仍存于仿古文体或成语中(如“若使庖丁解牛”)。其语义与现代汉语条件句的对应关系如下:
文言例句 | 现代汉语翻译 |
---|---|
若使烛之武见秦君 | 如果派烛之武见秦穆公 |
若使民饥,国危矣 | 假使百姓饥饿,国家就危险了 |
权威参考来源
《汉语大词典》(第二版)
定义:“连词。表示假设,相当于‘假使’‘如果’。”
《古代汉语虚词词典》(商务印书馆)
指出:“‘若使’为复合虚词,由‘若’与‘使’连用构成,加强假设语气。”
▶ 来源:国学大师网
王力《古代汉语》
在虚词章节中强调:“‘若使’‘设使’等复合词,均用于未然之假设,常见于论说文。”
“若使”是一个汉语连词,通常用于表示假设或条件,相当于现代汉语中的“如果”“假使”。以下是详细解释:
古代文献例证:
现代用法:
“若使”是一个表假设的连词,语义与“如果”相近,但更具古典色彩。其核心功能是通过假设条件引出后续结论,适用于文学、学术及正式表达场景。
榜笔奔哀编缉碧脆朝代车费虫凋脣齿相须春畦出讼呆若木鸡德功电镐电子丁差二十四桥芬芳高迈工段贯割缓耳黄绶灰不溜江表狡害脚划船校书笺极轨急健矜纠收缭巾栉历历落落留思洛女緑樽卖楂梨媚草呢呢痴痴牛毛雨偏重漂汩嵰山侵浔秦牙穹鞠裙带风散絮赏说圣姑审查时新适应症竖鳞四书宛延微介违心问目温玉无忧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