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喻选拔俊逸。《晋书·皇甫谧传》:“陛下披榛採兰,并及蒿艾,是以 皋陶 振褐,不仁者远。”
(2).《诗·小雅·南陔序》:“孝子相戒以养也……有其义而亡其辞。” 晋 束晳 《补亡诗》之一:“循彼南陔,言采其兰。眷恋庭闈,心不遑安。”后因以“採兰”喻尽孝养亲。 唐 白居易 《思归》诗:“薄俸未及亲,别家已经时,冬积温席恋,春违採兰期。” 唐 许尧佐 《柳氏传》:“荣名及亲,昔人所尚,岂宜以濯浣之贱,稽採兰之美乎?”
(1).《文选·束晳〈补亡诗·南陔〉》:“循彼南陔,言采其兰。眷恋庭闈,心不遑安。” 李善 注:“采兰,以自芬香也。循陔以采香草者,将以供养其父母,喻人求珍异以归。”后因以“采兰”谓供养父母之事。 唐 韩愈 《孟生诗》:“采兰起幽念,眇然望东南。” 宋 梅尧臣 《汝南江邻几》诗:“且奉采兰养,应无抱玉啼。”参见“ 南陔 ”。
(2).指 晋 束晳 的《补亡诗·南陔》。 唐 韩愈 《送汴州监军俱文珍诗》:“晓日驱征骑,春风咏采兰。谁言臣子道,忠孝两全难。”
采兰,汉语词汇,其含义可从本义与引申义两个层面解析,具有深厚的文化意蕴:
指实际采摘兰草的行为。兰花自古被视为高洁典雅的象征,多见于描写自然景物或田园生活的诗文。
例:《楚辞·九歌·少司命》有“秋兰兮麋芜,罗生兮堂下。绿叶兮素枝,芳菲菲兮袭予”之句,描绘采摘香草的景象(此处“兰”泛指香草)。
典出《诗经·小雅·南陔》序:“孝子相戒以养也……循涧陟岵,采兰以自芬香,喻养亲也。”后以“采兰”比喻子女尽心奉养父母,寄托孝思。
例:唐代白居易《将归渭村先寄舍弟》诗:“贫室有亲养,采兰复何辞”,以采兰喻孝亲之情。
兰草象征君子德行,如《孔子家语》载“芝兰生于深林,不以无人而不芳”,采兰亦暗含修身自持之意。
“采兰赠药”形容春日男女相悦(《诗经·郑风·溱洧》),后泛喻良辰美景或情谊馈赠。
参考资料
(注:部分古籍原文释义参考自权威注疏版本,无直接网络链接,以纸质文献信息标注。)
“采兰”是一个具有文化内涵的汉语词语,其含义可从以下两方面解析:
该义项源自《晋书·皇甫谧传》中“陛下披榛采兰,并及蒿艾”的典故,比喻君主或上位者像在荆棘中采摘兰花一样,选拔优秀人才,甚至包容普通之人,体现对贤能的重视。
此含义出自《诗经·小雅·南陔序》及晋代束皙的《补亡诗》,其中“循彼南陔,言采其兰”以采摘香草供养父母为喻,后引申为子女尽心奉养双亲的孝道。唐代白居易《思归》等诗作中亦用此典表达思亲之情。
“采兰”作为名字时,寓意才华出众与品德高洁(如兰花象征君子),但此用法与词语本义关联较弱。其核心内涵仍围绕人才选拔与孝道文化展开,常见于古典文献及诗词。
白玉腴抱恙贝财本底子便士标的彪悍补骨脂磁化打辫子打夯褡子丁字梁断袖之宠蹲守堕溷飘茵反复樊槻飞苍走黄飞軿飞驲改观冈岭灌木鬼火海仙好感花叶回神,回神儿昏倦获谷检奸坚莹阶赏金粟如来九停沮恐钜帙扣马晾干连緜字离桡龙润满月酒煤黑油蒙幕名卿巨公衲锦片鳞碎甲前茅轻屑塞望散件三无坐处耸膊成山五人冢象煞有介事贤王席宠歇工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