忍死的意思、忍死的詳細解釋
忍死的解釋
謂臨終不肯絕氣,有所期待;在死前勉力從事。《三國志·魏志·明帝紀》“ 宣王 頓首流涕” 南朝 宋 裴松之 注:“朕忍死待君,君其與 爽 輔此。” 唐 盧綸 《栖岩寺隋文帝馬腦盞歌》:“山中老僧眉似雪,忍死相傳保扃鐍。” 唐 李商隱 《代仆射濮陽公遺表》:“竈乏傳薪之火,餘焰幾何?隙無留影之駒,殘光即盡。叩心戀闕,忍死封章。” 清 譚嗣同 《獄中題壁》詩:“望門投止思 張儉 ,忍死須臾待 杜根 。”
詞語分解
- 忍的解釋 忍 ě 耐,把感情按住不讓表現:忍耐。忍痛。忍受。容忍。忍俊不禁(忍不住笑)。 狠心,殘酷:忍心。殘忍。 筆畫數:; 部首:心; 筆順編號:
- 死的解釋 死 ǐ 喪失生命,與“生”、“活”相對:死亡。死訊。死刑。死囚。死棋。死地。生離死别。死有餘辜。 不顧生命:死志(犧牲生命的決心)。死士(敢死的武士)。死戰。 固執,堅持到底:死心塌地。死賣力氣。 無
網絡擴展解釋
“忍死”是一個漢語詞語,通常用于文學或曆史語境中,其核心含義可歸納如下:
詞義解釋
-
字面含義
指人在臨終前強忍不死,或因有所期待而堅持最後一口氣,或在死前勉力完成某事。該詞常帶有悲壯、決絕的情感色彩。
-
語境延伸
在文學作品中,多用于形容人物在彌留之際的堅韌或對未竟之事的執着。例如:
- 譚嗣同詩句:“望門投止思張儉,忍死須臾待杜根。”(出自)
- 《三國志》裴松之注:“朕忍死待君,君其與爽輔此。”(出自)
-
曆史與文學背景
多見于古代文獻或詩詞,如唐代盧綸、李商隱的詩作中均有使用,強調人物在生死關頭的不屈意志。
使用場景
- 文學表達:常見于描述忠臣、烈士臨終前的場景。
- 曆史叙事:用于記載人物臨終托付或堅守使命的事迹。
補充說明
現代漢語中較少使用,更多作為曆史詞彙或文學修辭。其近義表達可包括“彌留堅守”“臨終勉力”等,但需根據具體語境選擇。
如需進一步探究,可參考漢典及詩詞用例。
網絡擴展解釋二
忍死(rěn sǐ)這個詞源于漢語,它的意思是“忍耐到死”,形容一個人忍受生活中的各種痛苦和困難,堅持到最後一刻。它由兩個部首組成,分别是“心”和“歹”,其中“心”表示“心靈”、“意識”,“歹”為“惡”的意思。根據這個部首可以看出,忍死這個詞的涵義與負面情感、苦難相聯繫。
忍死的拆分筆畫是11畫,首先是“心”(4畫)和“歹”(7畫)。
忍死這個詞的來源比較晚,可以追溯到現代漢語中。
在繁體中,忍死的寫法和簡體一樣。
在古代漢字的寫法中,可能會有一些差異。由于文字的演變,古代的寫法可能與現代有所不同,不過目前不清楚古代寫法的具體變化。
以下是一些關于忍死的例句:
1. 他為了追求自己的理想,忍死也要堅持下去。
2. 面對巨大的困難,他選擇了忍死,決不放棄。
忍死可以組成一些相關的詞語,比如忍辱負重、忍辱負重、忍氣吞聲等。這些詞語都揭示了忍受困難和******的含義。在意義上,忍死與忍辱負重、忍氣吞聲有類似之處。
忍死的近義詞可能包括“堅持到底”、“奮不顧身”、“忍辱負重”,它們都表示面對困境時不放棄,甚至付出犧牲的行動。
與忍死相反的詞語可能是“放棄”、“退縮”、“屈服”,這些詞語表示面對困難時選擇逃避或屈從。
忍死這個詞語,揭示了人們在面對困難、磨難時堅強、不屈不撓的精神,同時也提醒我們在一些情境中要合理評估自身能力,避免盲目拼搏。在適度的忍耐與果斷行動之間找到平衡,才能更好地面對生活的各種挑戰。
别人正在浏覽...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