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儒缓的意思、儒缓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儒缓的解释

宽柔,柔弱。《魏书·刘芳传》:“为政儒缓,不能禁止姦盗,廉清寡欲,无犯公私。”《新唐书·齐映传》:“会 德宗 出 奉天 , 鎰 儒缓不知兵,部将 李楚琳 者,素慓悍,欲介贼为乱。” 清 方东树 《〈仪卫轩文集〉自序》:“窃希慕乎 曾南丰 、 朱子 论事説理之法,顾不善学之,遂流为滑易好尽,发言平直,措意儒缓,行气柔慢,而失其国能。”

词语分解

专业解析

儒缓是汉语中形容人性格或行为方式的复合词,由“儒”与“缓”二字组合而成,其核心含义指具有儒家学者特有的温雅从容、不急不躁的仪态与处事风格。以下从语义、文化内涵及用例三方面详释:


一、语义解析

  1. 本义指通晓礼乐教化的学者(《说文解字·人部》:“儒,柔也,术士之称”),引申为谦和、文雅、重礼节的修养特质。

  2. 原指宽舒、不急迫(《说文解字·糸部》:“缓,绰也”),此处强调行动言语的从容稳重。

    二字结合后,“儒缓”特指儒家学者因深谙礼仪之道而表现出的温和迟缓之态,既含褒义的“雍容大度”,亦含贬义的“迂阔迟钝”,需依语境判断。


二、文化内涵与行为表现

儒家思想崇尚“中庸”与“克己复礼”,主张言行需符合规范,避免急躁失仪。因此“儒缓”被视为修养的外化,具体表现为:

但过度拘礼可能流于迂腐,故史书亦批评其“缓急失宜”(如《南史·王瞻传》:“瞻性儒缓,时人讥其迟顿”)。


三、古籍用例佐证

  1. 《南史·卷二十二·王俭传》

    “俭常谓人曰:‘江左风流宰相,唯有谢安。’盖自况也。然儒缓不任事,时论少之。”

    此处以“儒缓”形容王俭虽有谢安之风雅,却因过于持重而缺乏决断力。

  2. 《北史·崔儦传》

    “儦性儒缓,尝乘牛读《汉书》,行至‘李广传’,乃叹曰:‘李广材气如此,犹不封侯,况吾辈乎?’”

    描绘崔儦边赶牛边读书的悠然之态,凸显其不迫性情。


四、现代语义流变

当代语境中,“儒缓”多用于文学或历史论述,保留“文雅从容”之本义,但需注意:


参见

  1. 许慎《说文解字》(中华书局,1963年影印本)
  2. 《南史·王俭传》(中华书局点校本)
  3. 《北史·崔儦传》(中华书局点校本)
  4. 杨伯峻《论语译注》(中华书局,2009年)
  5. 孙希旦《礼记集解》(中华书局,1989年)

网络扩展解释

“儒缓”是一个古代汉语词汇,其含义在不同文献语境中略有差异,但核心指向性格或处事方式的特点。以下是综合多个来源的详细解释:

一、基本释义

  1. 宽柔、柔弱
    这是该词最核心的含义,形容人性格温和、缺乏刚硬果断的特质。例如《魏书·刘芳传》提到“为政儒缓,不能禁止奸盗”,说明其执政风格过于宽和,难以约束不法行为。

二、引申含义

  1. 迟钝、迂缓
    在军事或需决断的场合,“儒缓”可引申为行动迟缓、优柔寡断。如《北齐书·王曦传》记载,王曦因“儒缓”被担忧无法满足武将的要求;《新唐书·高仙芝传》也提到“以其儒缓忧之”,暗示其性格与军事需求不符。

三、文献用例

四、总结与应用

“儒缓”多用于描述人物性格或处事风格,既可能体现宽厚仁优点,也可能因不合时宜(如军事、危机处理)成为缺点。需结合具体语境判断其褒贬倾向。

别人正在浏览...

按偶白朱砂保真度陂湖必然蝉鸣黍车轨共文大桁倒产大穰二八佳人尔后方社冯德英佛宫拱服管华馆馈孤窆过隙白驹槐花黄火名教养所近步卷波馈路劳劳亭辽逈弄口鸣舌马尼拉门户人棉花穣子木绍目挑心悦内急叛变迁革浅劣签助青桐晴旭齐言群仆融泰儒俊儒术衰斩拴马桩水裔属任疏虞诉辩天理良心痛辱讬公行私玩适详敬曏使闲口论闲话斜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