柔刚的意思、柔刚的详细解释
柔刚的解释
(1).指占卦中的柔爻与刚爻。《易·说卦》:“故易六画而成卦,分阴分阳,迭用柔刚。故易六位而成章。” 孔颖达 疏:“六画所处有其六位,分二四为阴位,三五为阳位,迭用六八之柔爻,七九之刚爻。”
(2).柔和与刚强。《山海经·西山经》:“瑾瑜之玉为良,坚粟精密,浊泽有而光,五色发作,以和柔刚。” 汉 扬雄 《法言·君子》:“或问君子之柔刚,曰:君子於仁也柔,於义也刚。”
词语分解
- 柔的解释 柔 ó 植物初生而嫩:柔荑(初生嫩芽,喻女子 * 的手)。 软,不硬:柔软。柔韧。柔嫩。柔滑。 软弱,与“刚”相对:柔懦。柔弱。刚柔相济。 温和:柔顺。柔和。柔曼(柔和妩媚)。柔情。 刚 笔画数:;
- 刚的解释 刚 (剛) ā 硬,坚强,与“柔”相对:刚强。刚直。刚烈。刚劲(姿态、风格等挺拔有力)。刚健。刚毅。刚决。刚正不阿(?)。刚愎自用。 恰好,恰巧:刚刚(.恰好;.才)。刚好。 才:刚才。刚来就走。 姓
专业解析
"柔刚"的汉语词典释义及文化内涵解析
"柔刚"是汉语中一个蕴含辩证思想的复合词,其核心意义指向"柔软"与"刚强"的对立统一关系,常见于哲学、文学及传统思想领域。
-
基本释义
- 字面分解:"柔"指柔软、温和,《说文解字》释为"木曲直也",引申为韧性;"刚"指坚硬、强健,《广雅》注为"坚也",象征力量。两者结合,既表属性对立,又强调互补共生。
- 《汉语大词典》定义为"柔与刚的并称",用于描述事物或人格中兼具温和与刚毅的特质,如《诗经·大雅》"柔刚相济,以成其道"的用例。
-
哲学内涵
- 在《周易》中,"柔刚"与阴阳哲学对应。《易传·系辞》云:"刚柔相推而生变化",指宇宙万物通过刚柔力量的互动实现动态平衡。
- 道家思想进一步深化此概念,《道德经》主张"柔弱胜刚强",以柔克刚的智慧被引申为处世策略,如"天下之至柔,驰骋天下之至坚"(《道德经·第四十三章》)。
-
文化应用
- 传统武术(如太极拳)强调"化刚为柔,积柔成刚",体现刚柔并济的技法原理。
- 书法艺术中,"柔刚"指笔法的力度控制,如东汉蔡邕《笔论》所述:"纵横有可象者,方得谓之书矣",主张笔画需兼具柔韧与骨力。
参考来源:《汉语大词典》(商务印书馆)、《说文解字注》(中华书局)、《周易译注》(中华书局)、《道德经》(国家图书馆出版社馆藏本)、《中国武术史》(人民体育出版社)。
网络扩展解释
“柔刚”是一个具有多重内涵的词语,其含义可从以下不同维度解释:
一、易学概念
- 爻象指代
在《周易》中,“柔刚”分别对应卦象中的“柔爻”(阴爻“⚋”)和“刚爻”(阳爻“⚊”),通过二者的排列组合构成卦象,象征阴阳调和与变化规律。例如《易·说卦》提到“分阴分阳,迭用柔刚”,强调阴阳爻的交替运用。
二、性格与物质属性
- 刚柔并济
指性格或物质的柔和与刚强并存,如《山海经》描述玉石“以和柔刚”,体现刚柔相济的特性;汉代扬雄《法言》提出“君子於仁也柔,於义也刚”,强调道德层面的刚柔平衡。
三、中医理论
- 阴阳属性
中医典籍《素问·阴阳应象大论》中,“柔刚”被用于区分阴阳的不同特质,如“审其阴阳,以别柔刚”,将柔归于阴、刚归于阳,用于辨证施治的理论基础。
四、人名寓意
- 文化象征
作为名字时,“柔”象征温和、柔顺,“刚”代表坚强、刚毅,常寄托刚柔并济的品格期许。如《易经》的“乾刚坤柔”与《商君书》的“强者必刚斗”均被引为文化渊源。
“柔刚”涵盖了哲学、占卜、伦理及实际应用等多重意义,需结合具体语境理解。如需进一步了解某类释义,可参考《周易》《法言》等古籍或姓名学资料。
别人正在浏览...
暴骜悲慕椑乾北正鼊屿播耕常常禅铠潮满春铨都咸子发光漆发恲发迎会亲非但纷至沓来负阴抱阳盥馈观游黑钨矿火酒见事简章搅挠警策辞旌斾寄僧名酒在肚里,事在心头镌铭怜忪莲沼落花生马城麻雀美赡尨诡猛杀谋章泥轼驽钝醅酎起花样气恼青睛轻利轻乞列如律令三染杀虫剂饰翼殊服水祅説到曹操,曹操就到炭墼凸耳万年枝尾箕衔悲茹恨香屏小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