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仁至义尽的意思、仁至义尽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仁至义尽的解释

[most perfectly fulfilled both in love and duty] 表示对人的规劝和帮助已经达到最大限度

虚极静笃道乃见,仁至义尽余何忧。——宋· 陆游《秋思之十》

详细解释

语出《礼记·郊特性》:“蜡之祭,仁之至,义之尽也。” 孔颖达 疏:“不忘恩而报之,是仁;有功必报之,是义也。”原指古时年终极其虔诚地祭享对农事有功的诸神、万物,以为报答,谓蜡祭极尽了仁义之道。后用以形容对人的爱护、关心、帮助尽了最大努力。 宋 陆游 《秋思》诗之十:“虚极静篤道乃见,仁至义尽餘何忧。” 清 陈康祺 《郎潜纪闻》卷一:“圣作明述,仁至义尽,臺省诸公尚其知感知畏哉!” 冰心 《斯人独憔悴》:“况且他们还说和我们共同管理,总算是仁至义尽的了!”

词语分解

专业解析

"仁至义尽"是一个具有深厚文化内涵的汉语成语,常用来形容对人的善意和帮助已经达到了最大的限度,体现了极高的道德标准。其详细释义如下:

一、基本释义

指对他人的关怀、帮助或容忍已达到仁义的最大极限。形容行事已尽到最大的善意和情义,无可挑剔。

出处参考:

语出《礼记·郊特牲》:"蜡之祭,仁之至,义之尽也。" 后简化为成语,形容竭尽仁义之道(《汉语大词典》,上海辞书出版社)。

二、词义解析

  1. "仁":儒家核心思想,指仁爱、宽厚、恻隐之心。
  2. "义":指公正合宜的行为准则或道德责任。
  3. "至"与"尽":均表示达到极致、毫无保留。

    学术支持:

    王力《古代汉语》指出,"至""尽"连用强化程度,强调行为在道德层面的完备性(中华书局)。

三、用法与语境

四、文化内涵

成语浓缩儒家"仁""义"伦理观,体现中国传统道德中"推己及人"的处世哲学。朱熹《四书章句集注》释"仁"为"心之德,爱之理","义"为"心之制,事之宜",二者并重方为至善(中华书局)。

五、现代应用

广泛用于法律调解、人际纠纷等场景,强调在维护原则的同时展现最大宽容,如:"调解员对双方仁至义尽,最终促成和解。"


权威参考文献:

  1. 《汉语大词典》(第二版),上海辞书出版社,2011年.
  2. 王力《古代汉语》,中华书局,2018年修订本.
  3. 朱熹《四书章句集注》,中华书局,2012年.
  4. 《鲁迅全集》,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年.

    (注:部分文献需通过图书馆或学术数据库获取全文)

网络扩展解释

“仁至义尽”是一个汉语成语,其含义和用法可综合多个权威来源进行解释:

基本释义

词源与出处

用法与语境

现实意义

该成语既包含传统道德观念,也适用于现代社会的责任与善意表达,强调行动与内心的双重圆满。

别人正在浏览...

傲贤慢士阿众白泽边竟鬓钿冰斧秉权庇廕碧筩杯不可言宣稠叠瘅恶司封志芬兰人改张易调蛤仔归案龟玉合笙活寃业夹结解匠敬香尽善吉应继昼枯凋脸殻子拢家龙鹏垆坶论理卖祸媒绍梦卜明烛天南潜林潜总卿霭清高启请秋黄群学三垓山半善名疏荡述宣搜扬侧陋堂鼓推察土制问谏无传乌菱鲜车健马香瓜闲暮小戏写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