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東晉 畫家 顧恺之 小字 虎頭 ,故稱。亦借指畫家。 唐 杜甫 《題玄武禅師屋壁》詩:“何年 顧虎頭 ,滿壁畫滄洲。” 仇兆鳌 注:“ 杜修可 曰: 顧愷之 ,小字 虎頭 。” 明 徐士俊 《春波影》第三出:“ 漢 家自恨 毛延壽 ,底事全憑 顧虎頭 。” 清 戴名世 《<有明曆朝小題文選>序》:“古之能傳神者惟 顧 陸 , 蘇子瞻 稱引 顧虎頭 之言推而廣之。”
“顧虎頭”是對東晉著名畫家顧恺之的别稱。以下是詳細解釋:
一、基本詞義 “顧虎頭”指東晉畫家顧恺之(約348-409年),因其小字(乳名)為“虎頭”而得名。此稱謂最早見于唐代文獻,如杜甫《題玄武禅師屋壁》中的“何年顧虎頭,滿壁畫滄洲”。
二、人物背景 顧恺之是中國美術史上裡程碑式人物,以“傳神寫照”理論聞名,擅長人物肖像及宗教壁畫。其繪畫注重眼神刻畫,曾留下“點目精”的典故(數年不畫人物眼睛,認為眼神最能傳神)。
三、文學引用 曆代文人常以“顧虎頭”借代傑出畫家:
四、文化意義 該稱謂承載着中國古代藝術評價體系,既是對顧恺之個人成就的尊稱,也成為繪畫技藝高超的代名詞。其典故常見于詩詞書畫題跋,形成獨特的文化符號。
注:關于顧恺之的詳細信息可參考《晉書》《世說新語》等古籍記載。
《顧虎頭》是一個成語,意為勇敢、大膽的樣子,形容人的神态或行為猶如虎頭,充滿了勇氣和戰鬥力。
成語《顧虎頭》的拆分部首是“見”和“虍”,其中“見”代表旁,而“虍”即是虎字的偏旁部首。
《顧虎頭》共有8筆畫,其中“顧”字有4筆,而“虎”字有4筆。
《顧虎頭》這個成語最初出自于明代文學家羅貫中的《水浒傳》一書中的描寫。在這個描寫中,形容李逵戰鬥時的英勇無畏,其形态堪比猛虎,故有了《顧虎頭》這個成語的形成。
《顧虎頭》的繁體字為「顧虎頭」。
在古代,漢字《顧虎頭》的寫法與現代有所區别,具體寫法為「頋虎頭」。
他在面對困難時毫不退縮,像是顧虎頭一般。
顧全大局、顧及、顧名思義、顧此失彼
劍拔弩張、步步為營、英勇無畏、無所畏懼
畏縮、膽怯、慫恿、懦弱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