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天天地削減分割。 宋 蘇洵 《權書下·六國》:“有如此之勢,而為 秦 人積威之所劫,日削月割,以趨於亡。”
“日削月割”是一個漢語成語,以下是其詳細解釋:
指每日每月割讓土地,形容長期被蠶食或一味妥協求和,最終導緻衰亡。該詞多用于形容國家或勢力因不斷退讓而逐漸喪失主權或資源()。
出自宋代蘇洵的《六國論》:“日削月割,以趨于亡。”作者通過戰國時期六國割地求和、終被秦國所滅的曆史,警示統治者妥協退讓的危害()。
這一成語至今仍具警示意義,常被借喻為個人、組織或國家在壓力下不斷妥協,最終陷入困境的現象()。
若需查看具體古籍原文或更多例句,可參考《六國論》及相關曆史文獻。
《日削月割》是一個成語,意思是指時間過得非常快,仿佛一天天地消磨了整個月,一月又削去了整個年。
《日削月割》的拆分部首是日(陽)和月(陰),分别表示時間單位的天和月。它的總筆畫數為17筆。
《日削月割》最早見于《水浒傳》第三十四回,該成語被用來描述時間過得非常快,不知不覺間忽略了許多重要事物。
《日削月割》的繁體字為「日削月割」。
《日削月割》的古時漢字寫法與現代一緻,即「日削月割」。
他一天沒來,就感覺像是《日削月割》,時間過得很快。
日月、削去、割舍。
一日千裡、如飛逝。
度日如年、眼看時光慢。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