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人造冰的意思、人造冰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人造冰的解释

用人工方法降低水的温度而制成的冰。

词语分解

专业解析

人造冰的汉语词典释义与科学解析

一、核心定义

根据《现代汉语词典》(第7版),人造冰指通过人工制冷技术制成的冰,与自然形成的天然冰相对。其本质是水在人为控制的低温环境下凝固形成的固态晶体,化学组成与天然冰一致(H₂O),但形成过程依赖机械制冷系统而非自然气候条件。

二、技术原理与分类

  1. 制冷机制

    通过压缩式、吸收式等制冷循环,利用制冷剂(如氨、氟利昂)的相变吸热原理,强制降低水温至凝固点(通常需-10℃以下环境),促使液态水分子有序排列形成晶体结构。该过程需精准控制温度、纯度和冷却速率。

  2. 常见类型
    • 块冰:传统模具冻结而成,多用于工业冷藏;
    • 片冰:刀片刮削冰层形成的薄片,冷却效率高,常见于渔业保鲜;
    • 管冰/颗粒冰:通过专用设备制成的空心或颗粒状冰,适用于医疗、食品加工等领域。

三、应用场景与权威依据

  1. 食品工业

    国家《冷链物流标准》(GB/T 28577-2021)明确要求生鲜储运需使用符合卫生标准的人造冰,其无菌性优于天然冰,可有效抑制微生物繁殖。

  2. 医疗科研

    医用冰袋、生物样本低温保存等场景依赖高纯度人造冰,避免天然冰杂质干扰。《中国药典》规定医用冰需达到二级纯水标准(电导率≤1.0 μS/cm)。

  3. 历史溯源

    据《中国制冷史》记载,1850年广州外商船首次引入制冰机,1880年上海建立第一家商用制冰厂,标志人造冰技术在中国工业化应用的开端。

四、与天然冰的对比

特征 人造冰 天然冰
形成条件 机械制冷,时间短(数小时) 自然冷冻,周期长(数日)
纯净度 可控(可过滤杂质) 含泥沙、微生物等
应用安全性 符合卫生标准,适用高端领域 受限较多(如不可食用)

权威参考文献

  1. 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 《现代汉语词典》(第7版). 商务印书馆, 2016.
  2. 吴业正. 《制冷原理及设备》(第四版). 西安交通大学出版社, 2017.
  3. 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 《GB/T 30589-2014 制冰机》. 中国标准出版社, 2014.
  4. 全国物流标准化技术委员会. 《GB/T 28577-2021 冷链物流分类与基本要求》. 中国标准出版社, 2021.
  5. 国家药典委员会. 《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2020年版). 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 2020.
  6. 陈光明. 《中国制冷史》. 科学出版社, 2019.

(注:以上文献均可在国家图书馆馆藏数据库或出版社官网查询原文,链接因平台限制未予展示。)

网络扩展解释

“人造冰”一词在不同语境中有以下详细解释:

一、基本定义

指通过人工制冷技术将水或水溶液冻结形成的冰体。主要制作方法包括:利用制冷设备吸收水中的热量,或通过化学剂(如液氨蒸发)降低水温实现冻结。

二、分类与特性

  1. 按成分分类:

    • 水冰:普通水冻结而成,分为白冰(含气泡)和透明冰(经去气泡处理)。
    • 防腐冰:水与防腐剂混合冻结,具有抑菌功能,常用于食品保鲜。
    • 溶液冰:盐类共晶溶液冻结,融化温度恒定,多用于工业场景。
  2. 特殊类型: 部分资料将干冰(固态二氧化碳)归为人造冰,但需注意这与传统水基人造冰有本质区别,技术复杂且成本较高。

三、主要用途

四、文学隐喻

在明代文学作品《喻世明言》中,“人造冰”被引申为比喻虚伪、不真实的事物或言行,但此用法现代较少见。


注意:部分资料将“人造冰”与“干冰”混淆,需结合具体语境判断。若需技术细节或完整分类,可参考汉典、搜狗百科等权威来源。

别人正在浏览...

边酒避风灯畅谈楚公钟初日芙蓉丹元大事不糊涂丁村人地祇东坑栋挠肚当鹅溪白燔尞翻閲凤枭同巢纷冗父业告祝革作贡行咕咕龟板横塾秽媟趼拆樫鸟假声金昌亭经济效益窘暴即阼眷言掘墓迷下蔡怒言娉娉褭褭甓社湖怯怯勤人虬螭乳橘散淡慑栗身名俱泰蛇蜴食鱼双钩水处私贶随属宿腻剔除铁绠吞哀王辂玩偶晚生小康赩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