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可辨認的容色。《古今小說·沉小官一鳥害七命》:“你兩個今夜将我的頭割了,埋在 西湖 水邊。過了數日,待沒了認色,卻将去本府告賞,共得一千五百貫錢,卻強似今日在此受苦。”
“認色”是一個漢語詞彙,其含義和用法可通過以下方面解析:
指可辨認的容色或顔色特征,強調通過顔色或外觀進行識别。例如《古今小說》中提到“待沒了認色”即指物品因時間或環境變化導緻顔色特征消失,無法被辨認。
源自明代小說《古今小說·沉小官一鳥害七命》,描述兇手将頭顱埋于西湖邊,待顔色變化(“沒了認色”)後逃避追查的情節,體現通過顔色特征辨識事物的作用。
現代漢語中較少單獨使用“認色”,更多以“顔色識别”“特征辨認”等短語表達類似含義。如需進一步了解,可參考《漢典》等權威詞典。
認色是一個漢字詞語,由兩個部分組成,分别是“認”和“色”。
部首:讠(訂部)+ 色(色部)
筆畫:10畫(認:4畫,色:6畫)
“認色”的出處可以追溯至古代,最早見于《左傳·成公二年》:“鳥廣制諸人,人不知所取故也。操車聽銳聲,使人遂乃不曉其所以然。”其中“使人遂乃不曉其所以然”可理解為人們難以辨認事物的顔色。
認色的繁體字為「認色」。
在古代,認色的漢字寫法可能略有不同,如“認”的原始形态為“認”,強調口在心中表達的含義;“色”的原始形态為“色”,指的是顔色的意義。
1. 孩子正在認色的遊戲中學習顔色名詞。
2. 這幅畫的顔色太獨特了,很難認色。
組詞:認知、認真、顔色、認可、辨認。
近義詞:辨認、判斷、識别、辨别。
反義詞:不辨、不認、不識、不辨識。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