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孔叢子·陳士義》:“昔 郈成子 自 魯 聘 晉 ,過乎 衛 ,右宰 穀臣 止而觴之,陳樂而不作,送以寳璧。反,過而不辭。其僕曰:‘日者右宰之觴吾子甚歡也,今過而不辭,何也?’ 成子 曰:‘夫止而觴我,與我歡也;陳樂而不作,告我哀也;送我以璧,寄之我也。若由此觀之, 衛 其有亂乎。’過 衛 三十裡,聞 甯喜 作難,右宰死之。還車而臨,三舉而歸反命于君。乃使人迎其妻子,隔宅而居之,分祿而食之,其子長而反其璧。”後世遂以“郈成分宅”為稱美他人資助亡友親屬之典。 南朝 梁 劉孝标 《廣絕交論》:“自昔把臂之英,金蘭之友,曾無 羊舌 下泣之仁,寧慕 郈成 分宅之德!”
“郈成分宅”是一個源自曆史典故的成語,主要用于稱頌對亡友親屬的資助與道義。以下是詳細解釋:
出自《孔叢子·陳士義》:春秋時期,魯國大夫郈成子出使晉國途經衛國時,受到衛國右宰谷臣的盛情款待。谷臣宴請時雖奏樂卻無歡愉之情,并贈予郈成子寶玉。郈成子察覺異樣,推測衛國将有動亂。後返程得知谷臣因衛國内亂被殺,他立即折返衛國吊唁,并将谷臣的妻兒接回魯國,分隔自家宅院供其居住,分享俸祿撫養其子,待其成年後歸還寶玉。
南朝梁劉孝标在《廣絕交論》中引用此典,對比世态炎涼,強調“郈成分宅之德”的珍貴。成語多用于褒揚重情重義、不忘故舊的精神。
如需進一步了解典故細節,可參考《孔叢子》原文或相關曆史文獻。
《郈成分宅》是一個諧音詞,它的本意是指一個人成為宅男或宅女(沉迷于宅在家裡,不願外出活動)。這個詞通常被用來形容一個人沉迷于家庭、工作、遊戲或其他内向的活動而放棄了社交生活。
《郈成分宅》的拆分部首是「阝」、「成」、「分」和「宀」。
「郈」中的部首「阝」表示土地、方位等含義。
「成」中的部首「⺻」屬于草字頭,表示與衣物或人有關的事物。
「分」中的部首「刀」表示切分、分割的意思。
「宅」中的部首「宀」表示與房屋或住宅有關的意義。
所有部首加起來共有21個筆畫。
《郈成分宅》是通過對音節的諧音組合而成。詞語「郈」、「成」、「分」和「宅」的發音與現代漢字的一些部首和字形非常相似,所以将它們組合在一起形成了這個詞。
在繁體中,「郈成分宅」的書寫方式是「鄂成分宅」。
古代的漢字寫法與現代漢字有所不同。其中「郈」在古代寫法中表示高大,「成」的古代寫法中表示成就,「分」的古代寫法中表示将事物分開,「宅」的古代寫法中表示住宅。
1. 他整天隻呆在家裡玩遊戲,真是個郈成分宅。
2. 這個女孩幾乎不和外界交流,是個郈成分宅。
3. 我甯願選擇郈成分宅的生活方式,不去參加各種社交活動。
組詞:宅男、宅女、宅居、宅語。
近義詞:宅男、宅女
反義詞:社交達人、行動派。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