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亦作“賷書”。送信。《石點頭·玉箫女再世玉環緣》:“差人賷書到鎮府時,已是黃昏,轅門封閉。”《續資治通鑒·宋高宗建炎四年》:“先是 劉豫 在 東平 ,遣 立 故人 葛進 等賫書誘 立 。”
“赍書”是一個古漢語詞彙,其核心含義指攜帶文書或書信,常用于描述古代傳遞公文、信函的行為。以下從權威漢語詞典角度進行詳細解釋:
“赍書” 指攜帶、奉持文書或書信。其中:
合稱表示奉命遞送官方文書或私人信件的行為,強調傳遞的正式性。
《漢語大詞典》
釋為“攜送文書”,引《史記·李斯列傳》:“秦王乃拜斯為長史,聽其計,陰遣謀士赍持金玉以遊說諸侯。”此處“赍持”與“赍書”意近,均指秘密傳遞文書。
《辭海》(第七版)
明确“赍”含“攜帶”義,并舉《後漢書·隗嚣傳》:“因遣使赍書詣阙”,指使者攜帶書信赴朝廷。
《古代漢語詞典》
标注“赍書”為動賓結構,釋義“送遞文書”,引例《資治通鑒》:“孫權遣使赍書稱臣”,描述外交場合的文書傳遞。
《王力古漢語字典》
強調“赍”的“持物予人”本義,指出“赍書”屬公文用語,如《漢書·趙充國傳》:“赍書報充國”,即傳遞軍報。
“赍書”多見于史書與政論,體現古代信息傳遞的官方性:
現代漢語中“赍書”已罕用,但“赍”的構詞仍存于“赍發”(派遣)、“赍志以殁”(抱負未遂)等詞中,而“書”的“書信”義保留于“家書”“文書”等詞彙。
參考文獻
“赍書”是一個漢語詞彙,讀音為jī shū,其核心含義為攜帶或傳遞書信。以下是詳細解釋:
字詞結構
綜合釋義
該詞強調通過專人遞送信件的動作,常見于古代文獻中。例如《石點頭》中提到“差人赍書到鎮府”,即指派人送信至官府;《續資治通鑒》中“赍書誘立”則描述攜帶書信進行勸誘的行為。
其他說明
由于搜索結果來源的權威性較低,建議進一步查閱《漢語大詞典》等工具書以獲取更精準的釋義。
白晳半衰期報當保險費抱腰背生兒北韻敝蠹比昵不烑才自瘅熱道亡燈燭輝煌東嘉洞了發間紡織品蜚蓬紛龐稿副高曜工作人員谷閣豪宕和買鶴神毀打穢物郊裡揭借精克舊班袀袯客處口述類舉連緜連頭眉麗唱柳陰仔龍鳳茅廬三顧美言不信黴雨墓室能品平滅起酵清貫青油油佉倉揉弄商戶牲饩訟怨酸懷吐氣揚眉五厄謝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