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采艾的意思、采艾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采艾的解釋

民間習俗。端午節割取艾條懸戶避邪。 南朝 梁 宗懔 《荊楚歲時記》:“五月五日,四民并蹋百草,又有鬭百草之戯,採艾以為人懸門戶上,以禳毒氣。” 唐 李商隱 《為安平公進賀端午馬狀》:“伏以浴蘭令節,採艾嘉辰,百辟合祝於 堯 年,萬方宜修於 禹 貢。” 宋 陳元靓 《事林廣記前集·節序·端午》:“今在處有採艾採藥之説。”


采摘艾草。古有采艾療疾禳毒之俗。《詩·王風·采葛》:“彼采艾兮,一日不見,如三歲兮。” 毛 傳:“艾所以療疾。” 南朝 梁 宗懔 《荊楚歲時記》:“五月五日,謂之浴蘭節。 荊 楚 人并蹋百草,又有鬭百草之戲。采艾以為人形,懸門戶上以禳毒氣。”一本作“ 採艾 ”。

詞語分解

網絡擴展解釋

“采艾”是一個與端午節傳統習俗密切相關的詞語,其含義可從以下幾個方面詳細解析:

一、詞義分解

  1. 采:指采摘、搜集的行為。在古漢語中,該字還包含「選取精華」之意()。
  2. 艾:特指艾草(Artemisia argyi),一種菊科藥用植物,《詩經》中已有「彼采艾兮」的記載()。

二、傳統習俗内涵

作為端午核心習俗,采艾包含三重文化意義:

  1. 驅邪禳災:古人認為端午陽氣至盛,需懸挂艾草驅除「五毒」。如《荊楚歲時記》載「采艾為人懸門戶,以禳毒氣」()。
  2. 藥用價值:艾草可制艾絨用于灸療,南朝《博物志》記載古人用冰透鏡聚焦陽光點燃艾草取火,稱「冰台」()。
  3. 時間儀式:須在端午日出前采摘帶露艾草,尤重「人形艾」(枝幹似人形的植株),認為此時藥效最佳()。

三、曆史流變

四、現代應用

當代民俗中,采艾習俗主要保留在:

  1. 懸挂艾草菖蒲(常紮成「艾束」)
  2. 制作艾草糕點(如青團)
  3. 草藥市集交易(部分南方地區保留端午藥市傳統)

需注意:個别網絡資料提及「采艾」指勤奮工作,此為對《詩經》「彼采艾兮」的誤讀,權威文獻均未收錄此引申義()。

網絡擴展解釋二

《采艾》一詞的意思是指"采摘艾草"。其中,"采"是指采集、摘取的意思,"艾"是一種草本植物的名稱。根據部首和筆畫劃分,"采"字的部首是"采",它的五筆筆畫數是10;而"艾"字的部首是"艸",它的五筆筆畫數是6。 《采艾》這個詞的來源可以追溯到古代,艾草在中醫中被廣泛應用,因具有驅寒防病等功效而備受重視。繁體字中,"采"字的寫法與簡體字相同,而"艾"字的寫法有所不同,繁體中将"艸"分為上下兩部分寫作"艹",形狀稍有差異。 在古時候,漢字寫作形式因時間的推移而有所變化。對于《采艾》這個詞而言,在古代的漢字寫法中,采字的形狀可能與現在不完全一樣,而艾字的寫法也有所不同。 以下是一些使用《采艾》這個詞的例句: 1. 今天我們一起去采艾,準備制作艾草枕。 2. 農民們在艾草叢中采艾的場景讓人感到甯靜和舒適。 除了《采艾》這個詞,還可以通過組詞方式擴展相關詞彙。例如: 1. 采摘、采集、采收 2. 艾草、艾葉、艾花 近義詞可以包括: 1. 采摘 - 采集、收獲 2. 艾草 - 艾葉、艾花 反義詞的選擇可以因語境而有所不同,例如: 1. 不采 - 不采摘、不收獲 2. 非艾 - 非艾草、非艾葉

别人正在浏覽...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