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春秋 晋 大夫 士会 因事奔 秦 ,为 秦 所用。 晋 人患 秦 之用 士会 ,乃使 魏 寿馀 伪以 魏 叛而入 秦 ,诱 士会 返 晋 。计得逞, 士会 欲行, 秦 大夫 绕朝 赠之以策,曰:“子无谓 秦 无人,吾谋适不用也。”按,策有二义,一为策书,即简策之策;一为马檛,即鞭策之策。 汉 服虔 主前一义, 晋 杜预 主后一义。见《左传·文公十三年》 杜预 注、 孔颖达 疏。后以“绕朝策”喻指有先见的谋略。 唐 李白 《赠宣城宇文太守兼呈崔侍御》诗:“敢献 绕朝 策,思同 郭泰 船。” 唐 李白 《送羽林陶将军》诗:“莫道词人无胆气,临行将赠 绕朝 鞭。”
“绕朝策”是源自《左传·文公十三年》的典故,其含义及演变如下:
春秋时期,晋国大夫士会因故投奔秦国,被秦国重用。晋国担忧秦国重用士会对己不利,便设计派魏寿馀假意叛逃至秦,诱使士会返回晋国。计谋成功后,士会欲离开秦国时,秦大夫绕朝赠其“策”,并说:“子无谓秦无人,吾谋适不用也(不要以为秦国无人识破计谋,只是我的策略未被采纳)”。
后以“绕朝策”喻指有先见之明的谋略,强调对局势的敏锐判断。例如唐代李白在诗中化用此典,如《赠宣城宇文太守》中的“敢献绕朝策”,借以表达智谋未被采纳的遗憾。
李白多次使用这一典故,如《送羽林陶将军》中“临行将赠绕朝鞭”,将“策”引申为鞭策或谋略的象征,丰富了其文化意涵。
该词多用于文学或历史讨论中,形容未被采纳的高明策略,日常使用较少,需结合语境理解其具体指向(策书或马鞭)。
拼音:rào cháo cè(参考、3)
注音:ㄖㄠˋ ㄔㄠˊ ㄘㄜˋ
绕朝策是一个汉字词组,其意思是绕过朝廷进行策划或活动。
《康熙字典》将绕朝策分解为以下部首和笔画组合:
绕:纟(纠之旁) + 卩(从子) + 一(点画) = 11画
朝:㫃(世字底) + 幺(小丫) = 6画
策:⺮(竹字头) + 朿(三点刀) = 12画
绕朝策一词最早出现在《史记·成世家》中,形容楚国的公子重耳绕过秦国朝廷,与齐国合谋复国。后来这个词逐渐引申为绕过权力中心,进行密谋、策划的意思。
绕朝策的繁体写法为「繞朝策」
古代对绕朝策的汉字写法有些差别,例如康熙字典中的写法为「繞朝攝」。
1. 这个反对派政党一直在秘密进行绕朝策,试图推翻现政权。
2. 古代将领常常使用绕朝策,以求达成自己的军事目标。
绕行、绕道、绕境、绕路、绕圈
迂回、绕行、绕过、回避、避开
直接、往前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