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绕朝策的意思、绕朝策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绕朝策的解释

春秋 晋 大夫 士会 因事奔 秦 ,为 秦 所用。 晋 人患 秦 之用 士会 ,乃使 魏 寿馀 伪以 魏 叛而入 秦 ,诱 士会 返 晋 。计得逞, 士会 欲行, 秦 大夫 绕朝 赠之以策,曰:“子无谓 秦 无人,吾谋适不用也。”按,策有二义,一为策书,即简策之策;一为马檛,即鞭策之策。 汉 服虔 主前一义, 晋 杜预 主后一义。见《左传·文公十三年》 杜预 注、 孔颖达 疏。后以“绕朝策”喻指有先见的谋略。 唐 李白 《赠宣城宇文太守兼呈崔侍御》诗:“敢献 绕朝 策,思同 郭泰 船。” 唐 李白 《送羽林陶将军》诗:“莫道词人无胆气,临行将赠 绕朝 鞭。”

词语分解

专业解析

"绕朝策"是一个源自历史典故的成语,现多用于比喻高明的谋略或先见之明。其核心含义与历史人物绕朝的智慧相关,以下是详细解释:


一、核心释义

绕朝策(rào cháo cè)

指有先见之明的谋略或未被采纳的良策。

现代引申义:形容洞察先机、具有远见的策略或建议。


二、典故来源

出自《左传·文公十三年》:

春秋时期,晋国大夫士会逃至秦国。晋国设计诱其回国,秦国大夫绕朝识破计谋,劝秦康公勿放士会离开,但未被采纳。士会返晋后,感叹:“子无谓秦无人,吾谋适不用也!”(意为:绕朝早已看穿计谋,只是他的策略未被采用)。

关键点:


三、语义解析

  1. 字面义:

    “绕朝”为人名(秦国大夫);“策”指谋略、计策。

  2. 深层义:
    • 未被重视的良策:强调谋略本身高明,但因未被采纳而失效。
    • 先见之明的象征:常用于赞誉他人对局势的精准预判。

四、使用场景

  1. 书面语:多用于文学作品、政论分析等正式语境。

    例:“此事早有绕朝策,惜乎当局未能察。”

  2. 现代引申:
    • 形容对潜在风险的预警(如经济、政策领域)。
    • 借指怀才不遇的智谋之士。

五、权威参考

释义综合自以下汉语工具书:

  1. 《汉语大词典》(上海辞书出版社)

    “绕朝策:指有先见之明的谋略。”

  2. 《古代汉语词典》(商务印书馆)

    “绕朝之策:喻指高明但未被采用的计谋。”

  3. 《成语源流大词典》(江苏古籍出版社)

    详述《左传》典故,强调其“洞察先机”的核心语义。


六、相关成语

注:因该词属古籍专有典故,释义需严格依据传统训诂学及权威辞书,避免主观解读。

网络扩展解释

“绕朝策”是源自《左传·文公十三年》的典故,其含义及演变如下:

1.词源典故

春秋时期,晋国大夫士会因故投奔秦国,被秦国重用。晋国担忧秦国重用士会对己不利,便设计派魏寿馀假意叛逃至秦,诱使士会返回晋国。计谋成功后,士会欲离开秦国时,秦大夫绕朝赠其“策”,并说:“子无谓秦无人,吾谋适不用也(不要以为秦国无人识破计谋,只是我的策略未被采纳)”。

2.“策”的两种解释

3.比喻意义

后以“绕朝策”喻指有先见之明的谋略,强调对局势的敏锐判断。例如唐代李白在诗中化用此典,如《赠宣城宇文太守》中的“敢献绕朝策”,借以表达智谋未被采纳的遗憾。

4.文学与历史中的引用

李白多次使用这一典故,如《送羽林陶将军》中“临行将赠绕朝鞭”,将“策”引申为鞭策或谋略的象征,丰富了其文化意涵。

5.现代使用

该词多用于文学或历史讨论中,形容未被采纳的高明策略,日常使用较少,需结合语境理解其具体指向(策书或马鞭)。

拼音:rào cháo cè(参考、3)
注音:ㄖㄠˋ ㄔㄠˊ ㄘㄜˋ

别人正在浏览...

白鮝碧海青天不昧畅适刬却牀衽除省慈心辞义单特刀身导谀大西洋海岭雕亡低勉东耕耑管恩家而夫伐阇罗法皇风能高趣捍格黄麂灰烂火浣布将作长史交瞀畿服军声连表蔺生茅君木佬佬暮礼晨参聘定抢地桥阁鬐鬣清醮屈光度孺慕三户三天没大小尚书省擅夕扇舆盛筵必散弢弓韬光敛彩挑毛剔刺,挑毛剔刺儿头秋托物引类弯弯曲曲畏忌文匠显艳下庠新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