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伽黎的意思、伽黎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伽黎的解釋

見“ 伽梨 ”。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伽黎(qié lí)是漢語佛教術語,專指僧人所穿的袈裟,為梵語“kāṣāya”(音譯“迦沙曳”)的轉訛。其核心含義與特征如下:

  1. 核心釋義

    指佛教僧尼的法衣,即袈裟。其名稱源于梵語音譯,特指僧侶所穿、象征離塵出世的染壞色(非正色)外衣。

  2. 詞源與演變

    “伽黎”是梵語“kāṣāya”的音譯變體,原意為“不正色”、“壞色”。佛教戒律規定僧衣需避用青、黃、赤、白、黑五種正色,而用“壞色”(如青黑色、泥色、木蘭色)縫制,以示遠離世俗華美,故稱法衣為“伽黎”。後亦作“迦梨”、“加梨”等。

  3. 形制與象征

    伽黎通常以割截成小片的長方形布塊縫合而成,象征“福田”,寓意可接受衆生供養、生長善根。其制式(如“五條”、“七條”、“九條”乃至“二十五條”大衣)對應不同場合與僧階,是僧伽身份與持戒的重要标志。

  4. 文化意涵

    在佛教語境中,“伽黎”不僅是服飾,更承載離欲清淨的修行意義。唐代義淨《南海寄歸傳》載:“袈裟乃梵言,即是‘伽黎’……此是福田之服,持者獲益無窮。” 強調其作為解脫象征的宗教價值。


參考資料(基于權威典籍與辭書):

  1. 《釋氏要覽》(宋·道誠):卷上“三衣”釋“伽黎”為僧衣大類,詳述其形制與功用。
  2. 《翻譯名義集》(宋·法雲):卷七“沙門服相”篇考辨“伽黎”詞源,引《真谛雜記》證其梵音。
  3. 《南海寄歸内法傳》(唐·義淨):卷二“衣食所須”章載袈裟别名及宗教意義。
  4. 《佛學大辭典》(丁福保編):“伽黎”詞條釋義,引《敕修清規》等典制說明。

網絡擴展解釋

“伽黎”是漢語詞彙,其核心含義與佛教文化密切相關,具體解釋如下:

  1. 基本詞義
    “伽黎”是“伽梨”的異寫形式,指佛教僧侶所穿的袈裟。這一解釋在多個權威詞典(如《漢語大詞典》)及文獻中被明确記載,例如宋代黃庭堅的詩句“不見伽梨一臂風”中,“伽梨”即代指袈裟。

  2. 詞源與用法

    • 源自梵語“僧伽梨”(Saṃghāṭī),原意為僧衆的集會,後引申為僧服的總稱。
    • 在漢語中常以“伽黎”或“伽梨”表示袈裟,多見于古典文學作品或佛教典籍,如明代屠隆《昙花記》中“擁伽黎”即指披袈裟的形象。
  3. 相關文化背景
    袈裟在佛教中象征修行者的身份與戒律,不同形制代表不同場合或僧階。例如“僧伽黎”為正式法會時所穿的大衣,屬于袈裟的一種。

“伽黎”是佛教術語,通過異寫和音譯演變而來,本質指向袈裟。其解釋需結合梵語源流及宗教語境,常見于曆史文獻與詩詞中。如需進一步考證,可參考《漢語大詞典》或佛教經典注釋。

别人正在浏覽...

案奏百動不如一靜百稼北匈奴逼隘編織品觱剝剝并驅争先不避側妃齒少氣銳充纩喘證淳厚抵冒砥尚風概附茔更換桂魄過尤果枝漢堡好兵何勿黃熟香還錢戶側焦府澆暮絕世獨立殼物柳管黴黧民道密楊内诏辇車滂渤魄寶棄卷輕言肆口青油幕驅叱攘讨弱疾韶箾省可盛筵必散盛馔使氣性受享書櫥水尺酸曲蛙鳴鸱叫巍巍蕩蕩五印字享上戲班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