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corner of wall] 相鄰牆壁的交角
亦作“墻角”。兩堵牆相接處的凹角或其近處。 唐 白居易 《早寒》詩:“黃葉聚牆角,青苔圍柱根。” 宋 蘇轼 《次韻董夷仲茶磨》:“破槽折杵向牆角,亦其遭遇有伸屈。” 茅盾 《子夜》十四:“她已經退到牆角,背靠着牆。”
“牆角”指兩堵牆相接處的凹角或其附近區域,具體解釋如下:
空間概念
指建築物中兩面牆體轉折交彙形成的角落區域,既包括夾角本身,也涵蓋其周邊範圍。例如白居易詩句“黃葉聚牆角”即描述落葉堆積于牆角的自然景象。
建築學延伸
在工程術語中特指室内地面至基礎之間的牆體部分,包含防水層、勒腳等結構(如、8所述)。這與日常所說的“屋内角落”存在專業與通俗的差異。
建築設計中需考慮牆角結構穩定性,日常生活中則可能涉及牆角防潮處理(如提到的發黴問題)。該詞兼具實用性與文學美感,是漢語中融合具象與抽象的典型詞彙。
“牆角”是一個漢字詞語,指的是牆壁的角落部分。
“牆角”的部首是“土”,總共有8個筆畫。
“牆角”的形狀是由兩堵牆壁相交而成,因此得名為“牆角”。
在繁體字中,牆角的寫法為「牆角」。
在古時候的漢字寫法中,牆角的形狀稍有不同,字形較為複雜,但含義與現代漢字相同。
1. 我躲在牆角裡,小心翼翼地觀察着周圍的動靜。
2. 她把花瓶放在了牆角,将整個房間裝飾得更加美麗。
牆壁、牆紙、角落、牆面、牆磚、牆體。
牆圈、牆縫、牆隅。
平地、無角。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