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圖伯特的意思、圖伯特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圖伯特的解釋

清 代文獻中對 西藏 及其附近地區的稱謂。又作 圖白忒 、 土伯特 、 退擺特 ,是 吐蕃 的音變。 章炳麟 《訄書·序種姓上》:“其旁行者自 衞藏 , 衞藏 者昔言 圖伯特 。”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圖伯特”是漢語中對藏語詞彙“བོད”(Bod)的一個曆史音譯形式,主要用于清代及更早的文獻中,指代青藏高原地區及其主體民族藏族。其詳細解釋如下:

  1. 地理與民族指代: “圖伯特”的核心含義是指青藏高原這片廣袤的區域,特别是以衛藏(前藏、後藏)為中心的地區。它同時也是對該地區主要民族——藏族(或當時語境下的“番族”、“土伯特人”)的稱謂。這個概念涵蓋了地理、民族和文化層面的統一體。

  2. 詞源與演變:

    • 該詞源于藏語自稱“བོད”(Bod)。在漢語曆史文獻中,其音譯形式經曆了變化,如唐代的“吐蕃”(Tǔbō 或 Tǔfān)、元代的“吐蕃”或“西蕃”、以及清代更為常見的“圖伯特”、“土伯特”或“退擺特”(均為“Tibet”在不同時期的音譯)。
    • 清代官方文書和地理志中,“圖伯特”或“土伯特”是标準用法,例如在《大清一統志》、《衛藏通志》等文獻中,用以指代西藏地方。
  3. 與現代稱謂的關系:

    • “圖伯特”是“Tibet”在特定曆史時期的漢語譯名。隨着時代發展,現代漢語标準譯名固定為“西藏”(Xīzàng),專指中華人民共和國西藏自治區。
    • “Tibet”一詞在更廣泛的國際和文化語境中,有時也用于指代整個藏族文化分布區域(包括青海、甘肅、四川、雲南的藏區),但這不是中國官方地理或行政區劃概念。
  4. 現代使用與學術意義:

    • 在當代日常漢語中,“圖伯特”一詞已極少使用,基本被“西藏”和“藏族”取代。
    • 該詞主要出現在曆史研究、古籍文獻解讀、藏學(Tibetology)領域以及涉及清代及以前曆史的語境中。學者在研究清代檔案、輿圖、遊記時,會頻繁遇到“圖伯特”這個曆史地名和族稱。

參考資料來源:

網絡擴展解釋

“圖伯特”一詞在曆史文獻中有兩層含義,需根據語境區分:

一、地理稱謂(清代文獻中的西藏地區)

  1. 來源與演變
    該詞是清代對西藏及周邊地區的稱謂,源于“吐蕃”的音變,異寫形式包括“圖白忒”“土伯特”“退擺特”等。
    例:章炳麟《訄書》中提及“衞藏者昔言圖伯特”,即指西藏地區。

  2. 語言學關聯
    拼音為“tú bó tè”,注音為“ㄊㄨˊ ㄅㄛˊ ㄊㄜˋ”,屬漢語對藏語地名的音譯轉寫。


二、曆史人物(清代錫伯族領袖)

  1. 人物背景
    圖伯特(1755—1823),原名伊拉裡·圖克善,出生于沈陽錫伯族村,後隨軍西遷至新疆伊犁,曆任錫伯營總管等職。

  2. 主要貢獻

    • 水利工程:主持開鑿察布查爾大渠,引伊犁河水灌溉,開墾近8萬畝農田,奠定當地農業基礎。
    • 邊疆治理:作為民族領袖,其事迹被改編為歌劇,成為錫伯族重要文化符號。

需結合上下文判斷具體含義:

别人正在浏覽...

案理繃簧并且不煞熾富雠忌垂翅答允登顯跌大鈍直戹會法海蜚瓦拔木奉宣腹蜟貢服圭景懷揣黃牛三峽浣慰畫翟降落傘講蒐菅蒯賤庶雞菌金編京挺恇懾量枘制鑿涼衣領洗羅繃南宰相府魄寶七搭八扯清曹讓禮一寸,得禮一尺饒美三釜養三十年河東,三十年河西沙發椅賞好失花兒失民蔬甲說白死傷相枕碎蟻壇壇罐罐桃雀天庥鐵人同心帶退化外慕婉拒問心無愧嚣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