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tip of a writing style]∶毛筆的尖端
(2) [technique of writing calligraphy or drawing]∶寫字、作畫、寫文章的藝術手法及特征
(3) [touch;vigor of style]∶喻指文章的精采、犀利之處和書畫的用筆
(1).毛筆的尖端。 唐 方幹 《盧卓山人畫水》詩:“海色未将藍汁染,筆鋒猶傍墨花行。”
(2).詩文書畫所表露的氣勢、鋒芒。 南朝 宋 鮑照 《拟古》詩:“兩説窮舌端,五車摧筆鋒。” 唐 李白 《草書歌行》:“墨池飛出北溟魚,筆鋒殺盡 中山 兔。” 瞿秋白 《論大衆文藝·普洛大衆文藝的現實問題》:“諷刺的筆鋒和刻毒的描寫,對于敵人是不知道什麼叫做寬恕的。”
(3).筆畫的鋒芒。 宋 歐陽修 《<集古錄>跋尾九》:“《陰符經序》則 蔡君謨 以為 柳 書之最精者,雲善藏筆鋒。” 清 俞樾 《茶香室續鈔·米襄陽論題榜字》:“今有石本,得視之,乃是勾勒,倒收筆鋒,筆筆如蒸餅。”
“筆鋒”是一個多義詞,其含義可從以下三個層面解析:
“筆鋒”既指毛筆的物理構造,也涵蓋書畫技法與藝術表現,是連接工具、技巧與審美的核心概念。如需進一步了解具體運筆方法或曆史淵源,可參考書法理論文獻(如、3、9)。
筆鋒是一個漢字詞語,由“筆”和“鋒”兩個字組成。
“筆”的部首是“⺍”,總筆畫數為三畫,讀音為“bǐ”。它起初描繪的是一支筆的形狀,後來引申為寫字的工具。
“鋒”的部首是“金”,總筆畫數為九畫,讀音為“fēng”。它本義是刀刃的尖端,後來也用來指代銳利或尖銳的東西。
“筆鋒”的意思是指書法中,筆畫在紙上的開合處或起止之處所形成的鋒利感和動态效果。
“筆鋒”一詞最早出現于《玉篇》這本古漢語字典中,它是古人在研究和欣賞書法時提出的專業術語。
在繁體字中,“筆鋒”被寫作“筆鋒”,字形上相對簡單,但仍然保留了“筆”的形态。
在古時候,漢字的書寫方式與現代有所不同,但“筆鋒”的基本形态并未改變。通過挖掘古文字形,我們可以了解到古代人們是如何書寫這兩個字的。
1. 他的書法作品,筆鋒如刀,威武有力。
2. 他能靈活運用筆和墨,使筆鋒變化多樣。
3. 學習書法時,要注意掌握好筆鋒的運用。
筆底龍蛇、詩情畫意、品味獨特、墨迹斑斓
筆鋒銳利、筆畫淩厲、書法筆觸
筆遲緩、筆畫模糊、書法平淡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