取足的意思、取足的详细解释
取足的解释
充分取得。 三国 魏 嵇康 《答释难宅无吉凶摄生论》:“若命之成败,取足於信顺,故是吾前难寿夭成於愚智耳,安得有性命自然也!” 唐 韩愈 《记宜城驿》:“ 于太傅 帅 襄阳 ,迁 宜城县 ,并改造南境数驛,材木取足此林。” 明 李贽 《答耿中丞书》:“夫天生一人,自有一人之用,不待取给於 孔子 而后足也。若必待取足於 孔子 ,则千古以前无 孔子 ,终不得为人乎?”
词语分解
- 取的解释 取 ǔ 拿:索取。取书。取款。窃取。 选择:选取。取材。取景。取道。取样。 采用:采取。听取。吸取。可取。取精用弘。 得到,招致:获取。取经。取偿。取悦。 消去:取消。取缔。 与予去存弃舍送 笔画数
- 足的解释 足 ú 脚:足下(对对方的敬称)。足迹。足球。足坛。失足。高足(敬辞,称别人的学生)。举足轻重。画蛇添足。 器物下部的支撑部分:鼎足。碗足。 充分,够量:足月。足见。足智多谋。 完全:足以。足色。 值
专业解析
“取足”是一个文言色彩较浓的词语,在现代汉语中使用频率不高,但在古籍和特定语境中时有出现。其核心含义是获取足够(的东西或数量)以满足需求或达到目的。以下是其详细解释:
一、核心含义与构成
“取足”由动词“取”(获取、拿取)和形容词“足”(足够、充足)组合而成,是一个动补结构(或理解为动宾结构,其中“足”作名词化理解,指足够的分量或程度)。其基本义就是“取得足够之量”,强调通过获取的行为来达到满足的状态。
二、具体释义与用法
-
获取足够的分量以满足需求:
- 这是最直接、最常用的含义。指通过拿取、获取某种资源(如食物、钱财、物资等)来满足基本或特定的需要。
- 示例: “家中存粮无多,仅够取足数日之需。” (《汉语大词典》释义基础) 意指家中的存粮不多,只够获取来满足几天的需求。
- 来源依据: 此释义基于“取”和“足”的基本义组合,是古汉语中常见的表达方式。可参考《汉语大词典》对“取”和“足”的相关义项及古文献用例。
-
满足于所得,不再多求;知足:
- 在特定语境下,“取足”可以引申出一种心态或态度,即对所获得的东西感到满足,不贪求更多。这层含义更侧重于“足”(满足)的状态是由“取”(获得)的行为带来的结果,并接受了这个结果。
- 示例: “君子之于利也,取足而已,不贪多务得。” (此句化用自古人关于知足常乐的论述精神) 意指君子对于利益,只求获取足够以满足基本需求即可,不贪图得到更多。
- 来源依据: 此引申义源于“足”本身有“满足”之义(如“知足常乐”),结合“取”的行为,自然衍生出“因取而得足,故能知足”的含义。可参考古代哲学、伦理著作中关于“知足”、“节欲”的论述。
-
(在特定条件下)足够使用或满足要求:
- 有时“取足”用于描述某种资源或条件本身在特定情况下是足够的。
- 示例: “此间山泉清冽,取足饮用灌溉皆可。” 意指这里的山泉水很清澈,获取来用于饮用和灌溉都足够(能满足需求)。
- 来源依据: 此用法是核心含义“获取足够之量”在具体语境中的应用,强调资源本身的可获取量足以满足需求。可见于描述资源状况的古籍记载或现代仿古文体。
三、总结
“取足”一词的核心在于通过获取行为达到“足”(足够、满足)的状态。它既可以指具体的物质获取以满足需求的行为和结果(释义1),也可以引申为一种知足、不贪的心态(释义2),还可以描述资源本身的可获取量足以满足特定用途(释义3)。其使用多见于书面语、仿古文体或对古籍的解读中。
参考来源:
- 《汉语大词典》(电子版或纸质版): 作为大型权威语文工具书,其对“取”和“足”的详尽释义及古文献书证是理解“取足”构成和基础含义的根本依据。其编纂原则注重溯源和例证,具有高度权威性。
- 古代经典文献(如儒家、道家著作): 其中关于物质需求、知足节欲的论述,为“取足”的引申义(释义2)提供了重要的语用背景和思想来源。例如《论语》、《孟子》、《老子》、《庄子》等著作中蕴含的相关思想。
- 古籍中关于资源、物产的记载: 这些记载中描述某物“取足”用于某用途的句子(释义3),是理解该词实际应用的直接语料来源。例如地方志、游记、农书等。
网络扩展解释
“取足”是一个汉语词汇,其含义和用法可通过以下方面综合解析:
一、基本释义
“取足”读作qǔ zú,意为充分取得或满足所需的数量/程度。由动词“取”(取得)和名词“足”(足够)组成,强调通过行动达到满足需求的目标。
二、详细解释
-
核心含义
指通过行动获取足够的资源或条件,以满足特定需求或目标。例如:
- 三国魏·嵇康《答释难宅无吉凶摄生论》:“若命之成败,取足於信顺。”
- 唐·韩愈《记宜城驿》:“材木取足此林。”
-
引申意义
可表达对物质、精神需求的满足,如“获取足够收入”“摄取足量营养”。
三、使用场景
- 日常生活:如“通过工作取足生活所需”。
- 学术研究:如“取足史料以论证观点”。
- 古文引用:多用于强调资源获取的充分性,如“不待取足於孔子”。
四、例句参考
- “高海拔地区学生可从日常膳食中获取足量的硫胺素与核黄素。”
- “若必待取足於孔子,则千古以前无孔子,终不得为人乎?”(明·李贽)
以上解析综合了古代文献和现代用法,如需进一步考证,可参考汉典、沪江词典等来源。
别人正在浏览...
安矜百衲兵役制度长川潮海炒青承逆赪霞澄叙川砥楚才晋用麤物大樽蹬心拳动掸堕夫多神教泛泛之交覆允瓜蔓抄孤技豪门贵胄喙长三尺节止畸客津脉紧身乣军酒注子具陈剧繁苦苦孜孜辣忽忽掠贩冷摊厉害笼驾扪心自问默伽木槌泥下潜珪辟寒钿平房仆顿普及版儒彦散诞韶容损怨吐诚突然僞笋闻誉五千文五峤湘绣仙乐戏彩娱亲斜玉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