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謂失其正道。《穀梁傳·桓公九年》:“使世子伉諸侯之禮而來朝, 曹伯 失正矣。諸侯相見曰朝。以待人父之道待人之子,以内失正矣。内失正, 曹伯 失正,世子可以已矣。”《孔子家語·子路初見》:“ 孔子 曰:‘夫人君而無諫臣則失正,士而無教友則失聽。’”
(2).錯誤;訛誤。 唐 封演 《封氏聞見記·石經》:“ 天寳 中,予在太學,與博士諸生共論經籍失正,為欲建議請立大 唐 石經。”
《漢語大詞典》對"失正"的解釋包含三層含義:一是指失去準則或偏離正道,《左傳·桓公九年》"戰不正勝"孔穎達疏"戰無必勝,言正勝者,戰若不勝,則無以得存,故以勝為正,若其不以得存為心,是戰失其正"即為此義;二特指嫡長子未能繼承正統,如班固《白虎通·五行》"太子即位,不改名者,緣民臣之心,不可一日無君也"所述宗法制度中的繼承規則;三指文風失卻雅正,如《文心雕龍·史傳》"俗皆愛奇,莫顧實理"所指的史傳文體流變現象(來源:《漢語大詞典》第七版)。該詞在《現代漢語規範詞典》中被界定為書面用語,強調偏離正确方向或準則的核心語義(來源:中國社會科學院語言研究所詞典編輯室)。
“失正”是一個漢語詞彙,主要含義可從以下兩方面解釋:
失去正道
指偏離正确的原則或道德規範。例如《穀梁傳》中提到“曹伯失正矣”,意為曹伯違背了諸侯應有的禮制。此外,《孔子家語》也提到“人君無谏臣則失正”,強調君主若缺乏規勸的臣子,便易偏離正道。
錯誤或訛誤
指文字、經典等内容存在謬誤。如唐代封演在《封氏聞見記》中讨論經籍的“失正”,主張校正訛誤以恢複經典原貌。
“失正”既可指抽象的道德偏離,也可指具體的文本錯誤,需結合語境理解。如需進一步考證,可參考《穀梁傳》《封氏聞見記》等古籍或權威詞典(如滬江線上詞典)。
邦符本券不值當嘈音常期乘橋大竈滴溜嘟噜低吟淺唱發見霏微孤耿龜逆航人含華含煙舟黑魚恒典合殺猴頭黃阪沍涸毀诽回纡葷臊畸畯酒村機要員屦企扣火款卓冷滑鳴嗷冥屈摸瞎内因跑青蒲稗青葑輕服侵欲穹窒戎貊色然扇月慎容時疾爽神悚惕騰那停綴銅盤奁子望睹溫藹誤我物證祥異邪慢謝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