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瓜類。味苦如膽,不可食,故名。《詩·邶風·匏有苦葉》:“匏有苦葉, 濟 有深涉。” 毛 傳:“匏謂之瓠,瓠葉苦,不可食也。”《國語·魯語下》:“夫苦匏不材於人,共濟而已。” 韋昭 注:“材讀若裁。不裁於人,言不可食也。共濟而已,佩匏可以渡水也。” 清 顧炎武 《淮北大雨》詩:“已知舉世皆行潦,且復因人賦苦匏。”
“苦匏”是漢語中一個較為古老的詞彙,其含義和用法可從以下角度綜合解析:
“苦匏”指一種味苦的葫蘆科植物,又稱“苦瓠”,果實不可直接食用。其名稱源于《詩經·邶風·匏有苦葉》,毛傳注釋稱“匏謂之瓠,瓠葉苦,不可食也”。現代分類學中,匏(páo)屬于葫蘆科,與瓠(hù)為同類植物的不同變種,甘甜者可食,味苦者則稱為苦匏。
據《本草綱目》記載:
在文學作品中,苦匏常被賦予“無用之用”的哲學意涵。例如《國語》中通過“苦匏不可食但可濟水”,暗喻事物需因地制宜使用。
提示:苦匏的毒性記載表明,傳統草藥使用需專業指導,請勿自行嘗試。更多文獻資料可參考《詩經》《本草綱目》等古籍原文。
苦匏是一個漢字詞語,其意思是指一種葫蘆的品種。葫蘆又稱為葫蘆瓜,是一種藤本植物的果實,外表呈長條形,通常可分為兩個部分,上部分較大,下部分較小。
苦匏的拆分部首是艸,表示與植物有關。它的總筆畫數是10畫。
苦匏這個詞的來源較為古老,最早出現在《說文解字》一書中。在繁體字中,苦匏的寫法是「苦匜」。
在古代,苦匏的寫法可能有所變化。根據曆史文獻記載,苦匏的古漢字寫法是「苦匕」。
1. 他從田地裡采摘了一些苦匏瓜,準備做成葫蘆鴨湯。
2. 這個著名的古村落以苦匏的産量而聞名,每年吸引衆多遊客前來參觀。
苦匏可以組成一些相關詞語,例如:苦匏瓜、苦匏子、苦匏蔓等。
苦匏的近義詞可以是其他種類的葫蘆瓜,例如:葫蘆、葫蘆瓜、葫蘆蔓等。反義詞則可以是與葫蘆瓜相反的植物水果,例如:西瓜、蘋果、橙子等。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