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传说人影受蠼螋虫溺射后所生的疮。 唐 段成式 《酉阳杂俎·广知》:“莎衣结治蠼螋疮。”参见“ 蠼螋 ”。
“蠼螋疮”是一个汉语词汇,具有两层含义,需结合语境理解:
发音:quē suī chuāng()
基本含义:形容事物或状态极其破败、残损不堪。
详细解释:
发音:qú sōu chuāng()
特殊含义:传说中人影被蠼螋虫(可能指某种有毒昆虫)的毒液沾染后,皮肤所生的疮疡。
文献依据:唐代段成式《酉阳杂俎·广知》提到“莎衣结治蠼螋疮”,指用特定草药治疗此类病症。
蠼螋疮是指螨虫引起的皮肤疾病,也称为痒疖。
蠼螋疮的三个字分别拆分如下:
《蠼螋疮》一词起源于《黄帝内经·灵枢·寿夭刚柔》一篇,是古代医学著作中常见的疾病名称之一。
蠼螋疮的繁体写法为「躟蟲瘡」。
古代有时使用「躟」与「蠼」相通,「躟」为蟑螂的意思。此外,「蟲」字也有变体「虫」。
1. 他的脸上长满了蠼螋疮,看起来非常痛苦。
2. 医生给他开了一些药膏,希望能治愈他的蠼螋疮。
蠼螋疮的相关词汇有:蜱螨、蠼螋、蜕皮、蠓虫、寻病、红肿等。
近义词:皮疹、皮肤病、疥癣。
反义词:健康、正常皮肤。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