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stereotyped]∶機械地重複或無變化
千篇一律的論調
(2) [uniform]∶以外觀(如表面、顔色或款式)無差異
許許多多千篇一律的紅色小山
(3) [repeat each other]∶指詩文公式化,泛指互相重複的
那些文章千篇一律,沒有什麼新東西
本指詩文公式化,後亦泛指事物形式陳舊呆闆。語本 南朝 梁 鐘嵘 《詩品》卷中:“ 謝康樂 雲:‘ 張公 雖復千篇,猶一體耳。’” 明 王世貞 《藝苑卮言》卷四:“﹝ 白樂天 ﹞晚更作知足語,千篇一律。” 魯迅 《而已集·略談香港》:“這‘ 金 制軍’是前 清 遺老,遺老的議論是千篇一律的。” 艾蕪 《漫談三十年代的左聯》:“訂出許多條條框框,必然導緻千篇一律,公式化、概念化。”
“千篇一律”是一個漢語成語,讀音為qiān piān yī lǜ,其核心含義指機械地重複相同的形式或内容,缺乏變化與創新。具體解析如下:
字面拆解
引申義
用于批評形式僵化、内容雷同的現象,常見于文學創作、藝術設計、工作流程等領域。例如:
近義詞 | 反義詞 |
---|---|
一成不變 | 五花八門 |
如出一轍 | 别出心裁 |
墨守成規 | 推陳出新 |
《千篇一律》是一個成語,是指形式或内容雷同、沒有創新或變化的事物或作品。它用來形容缺乏特點或創意的同質化現象。
《千篇一律》的字是由“千”、“篇”、“一”和“律”組成。它們的部首分别是:“千”屬于“十”的部首,為"十"字。 "篇"的部首是"竹", "一" 的部首是 "一", "律" 的部首是 "彳"。按照筆畫數來說,"千"有三畫,"篇"有十篆劃, "一" 有一筆,"律"有九筆。
“千篇一律”一詞最早見于南朝宋劉義慶的《世說新語》中,出自《王敦真身》一則,其中寫道:“周華〈西華〉掾稱王敦貞妙王,狀同一池欲玩三蒲。敦笑之。涪親書記獨少事,久想曰:何不以三相送。”這裡描述了一個人無法擺脫固有思維的局限性,表現出缺乏創意和創新的現象。
《千篇一律》的繁體字為《千篇一律》。
古時候寫作《千篇一律》的漢字寫法沒有太大差異,基本保持了現代字形。
這些電影劇情簡單,情節千篇一律,沒有新意。
千篇一律:指一模一樣,沒有差異的。
千人一面:指沒有個性化特點,人人都相同。
千人一面、寡新知舊、毫無新意、千篇一律。
獨樹一幟、别具一格。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