糾慝的意思、糾慝的詳細解釋
糾慝的解釋
懲處邪6*惡。 宋 程大昌 《考古編·象刑五》:“夫象以典刑,揆諸《舜典》,則在流贖之先。而加桎梏,去冠飾,質之司寇,顧在五刑糾慝之外。” 明 李東陽 《封孺人張母姚氏墓志銘》:“禦史公既取進士,有官守,劾姦糾慝,不復顧家。”
詞語分解
- 糾的解釋 糾 (糾) ū 纏繞:糾纏。糾紛。 矯正:糾偏。糾正。 集合(含貶義):糾合。 筆畫數:; 部首:纟; 筆順編號:
- 慝的解釋 慝 è 奸邪,邪6*惡:隱慝(人家不知道的罪惡)。 陰氣。 災害:“以伏蠱慝”。 筆畫數:; 部首:心; 筆順編號:
關注詞典網微信公衆號:詞典網,回複:糾慝漢語 快速查詢。
網絡擴展解釋
“糾慝”是一個漢語詞語,其含義和用法可綜合以下信息進行解釋:
1.基本詞義
- 解釋:指“懲處邪惡”或“糾正惡習、消除惡意”,使人心地純正。
- 結構:由“糾”和“慝”兩個漢字組成。“糾”意為糾正、矯正;“慝”(tè)指隱藏的惡習或惡意。
2.字義拆解
- 糾:原指三股線合成的繩索(《說文解字》),後引申為“纏繞”“矯正”,如“糾錯”“糾偏”。
- 慝:本義為邪惡、惡念,如《詩經》中“無俾作慝”(不讓邪惡滋生)。
3.用法與例句
- 現代用法:多用于書面語,強調對不良行為或思想的改正。例如:
他經過努力,終于糾慝了自己的壞習慣。
- 曆史用例:明代李東陽在墓志銘中寫道:“禦史公劾奸糾慝,不複顧家”,形容官員懲治奸邪。
4.相關出處
- 該詞可見于古代文獻,如宋代程大昌《考古編》提到“象刑”制度中“五刑糾慝”的記載,指通過刑罰懲治惡行。
5.近義詞與關聯詞
- 近義詞:懲惡揚善、繩愆糾謬。
- 關聯成語:讒慝之口(指讒言惡語)、繩愆糾違(糾正過失)。
“糾慝”是一個兼具行動與道德意義的詞語,既可用于描述具體行為(如糾正惡習),也可用于抽象語境(如懲處邪惡)。其曆史淵源和字義演變體現了漢語中“糾”與“慝”的深層文化内涵。
網絡擴展解釋二
糾惡(jiū è)是一個擁有悠久曆史的漢字,意思是糾正和懲罰惡行。它由兩個部首組成,左邊是纟表示與線有關,右邊則是業,表示行為或事務。這個字的筆畫數目是8畫。
糾惡這個詞的來源可以追溯到古代,最早出現在《周易·系辭傳下》中的:“其糾也,終無咎也”。在古代繁體字中,糾惡的寫法沒有太大的變化。
例如,古代漢字中的“矅”和“紇”,都是糾惡的寫法。這些古代寫法在現代漢字中已經不常用了。
以下是一些關于糾惡的例句:
1. 我們要糾惡揚善,建立和諧社會。
2. 法律的存在是為了糾惡懲惡。
3. 糾惡不糾不仁。
4. 他一直在努力糾正自己的惡行。
糾惡可以與其他詞組成新的詞彙,例如:
糾纏、糾正、糾紛、糾葛等。
與糾惡意義相近的詞語有:
糾紛、鬥争、懲罰、制裁等。
而與糾惡意義相反的詞語有:
善行、和平、寬容、寬恕等。
希望這些信息對你有幫助! 如果還有其他問題,我很樂意回答。
别人正在浏覽...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