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瘦弱憔悴。 宋 周密 《齐东野语·前辈知人》:“ 郑 素癯瘁,若不胜衣。” 明 高明 《琵琶记·丹陛陈情》:“但臣亲老髩髮白,筋力皆癯瘁。”
“癯瘁”是一个较为生僻的汉语词汇,通常用于形容人的瘦弱憔悴之态,多见于古典文献。以下是详细解释:
1. 读音与基本释义
2. 词源与结构
3. 文献用例
4. 现代使用
该词现已罕用,多出现在古典文学研究或仿古语境中,需结合具体上下文理解。
如需进一步考证,可参考《汉语大词典》或古典文献注解。
《癯瘁》是一个汉语词汇,意为病弱、憔悴或羸弱之意。形容人身体虚弱、疲惫不堪的状态。
《癯瘁》的两个部首分别是“白”和“疒”,由9个笔画组成。
《癯瘁》的来源可以追溯到《左传》中的“羸瘠”一词,具有相似的意思。在繁体字中,这个词的正式写法是「癯瘺」。
古时候,《癯瘁》的写法和现代基本保持一致,只是在字形上略有不同。
1. 他疲惫不堪,一身的癯瘁。
2. 经历了艰苦的战斗,士兵们身心都变得癯瘁起来。
3. 长期工作加班使得她变得癯瘁不堪,看起来十分憔悴。
1. 枯癯:形容人因病、饥饿等原因消瘦而瘦骨嶙峋。
2. 癯骨:原指细瘦的脖颈,后用来形容病弱的身体。
3. 疲癯:形容非常疲倦和虚弱。
1. 病羸:形容因疾病或饥饿而消瘦虚弱。
2. 疲惫:指因极度劳累而感到非常疲乏。
3. 疲倦:指因长时间劳累而感到困倦。
健壮、精神焕发、饱满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