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谓作律诗先得一联,更思一联配之。 明 谢榛 《四溟诗话》卷四:“作诗先以一联为主,更思一联配之,俾其相称,纵不佳,姑存以为‘筌句’。” 明 谢榛 《四溟诗话》卷四:“观其前联平澹意长,餘皆筌句,予皆削疵强半,稍变气格。”
“筌句”是一个古代文学创作术语,主要用于律诗写作的构思过程。以下是详细解释:
一、词义解析 “筌”原指捕鱼的竹器(《庄子》中“得鱼忘筌”的典故),此处引申为辅助创作的工具;“句”指诗句。组合后指作诗时先得一联,再通过构思寻找匹配的另一联。
二、具体含义 指创作律诗时,先完成一联(两句),再以此为基础推敲另一联与之对仗工整、意境相配的创作方法。明代谢榛在《四溟诗话》中记载:“作诗先以一联为主,更思一联配之,俾其相称,纵不佳,姑存以为‘筌句’。”
三、使用特点
四、现代延伸 该术语现多用于古典诗词研究领域,特指古代诗人创作律诗时的阶段性草稿,反映了传统诗歌创作中“推敲”的典型特征。
注:相关释义主要源自明代诗论著作,现代权威辞书收录较少,使用时需结合具体语境。
《筌句》是一种古代汉语词语,它指的是通过梗概、简明的语句表达出复杂的意义,以引发读者深思的一种写作方式。
《筌句》这个词可以拆分为两个部首:⺮(zhú)和句(jù)。它的总笔画数为10。
《筌句》一词最早出现在《论语·述而》一章中,其中孔子谈到:“述而不作,信而好古,窃比于我老彭。”这里的“窃比于我老彭”即能够表达丰富意义的简洁文字,与《筌句》一词的意义相近。
《筌句》的繁体字为「籤句」。
在古代汉字中,筌字是用「竹」字偏旁加上「泉」字旁组成的。句字是用「言」字旁加上「巨」字旁组成的。
以下是几个关于《筌句》的例句:
1. 他以《筌句》的方式写作,给人一种简洁而又富有意味的感觉。
2. 这篇文章的每句话都像是《筌句》,读起来让人思索良久。
《筌句》可与其他词汇组合成多个词语,例如:
1. 筌船:指用筌子制作而成的船只。
2. 筌鱼:指用筌子捕捞的鱼。
与《筌句》意思相近的词语包括:简洁表达、言简意赅。
与《筌句》意思相反的词语包括:冗长废话、啰嗦。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