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跂坐的意思、跂坐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跂坐的解释

垂足而坐,跟不及地。《南齐书·王敬则传》:“ 敬则 横刀跂坐,问 询 ( 王询 )等发丁可得几人?传库见有几钱物?”

词语分解

专业解析

“跂坐”是汉语中一个较为少见的古语词,其核心含义指垂足而坐、脚跟不着地的坐姿。《汉语大词典》收录该词时,解释为“垂足而坐,跟不及地”,这种坐姿在古代礼仪中属于非正式坐态,与“正坐”(即跪坐)形成对比。

从文字学角度分析,“跂”字本义为多出的脚趾,《说文解字》释作“足多指也”,后引申为踮起脚跟的动作,如《诗经·卫风》中“跂予望之”即用此意。“坐”则指臀部着物的休憩姿态。二字组合后,“跂坐”特指将双足垂放而不完全着地的坐姿,这种姿态常见于佛教造像中的自在坐姿,如敦煌莫高窟第328窟的菩萨像便呈现典型跂坐形态。

在古代文献中,《庄子·外物》记载“演门有亲死者,跂坐不倦”,晋代郭象注疏时特别说明“跂坐者,垂足而坐”。宋代《朱子语类》讨论坐姿礼仪时,也强调“跂坐非礼容”,反映出这种坐姿在儒家礼制体系中的非正式地位。现代汉语研究中,王力《古代汉语常识》将跂坐归入古代坐姿分类体系,与“箕踞”“蹲踞”等坐态并列。

网络扩展解释

“跂坐”是古代文献中描述的一种坐姿,具体含义如下:

一、基本解释

跂坐(拼音:qì zuò)指垂足而坐时,脚跟不着地的姿势。通常表现为坐在较高的坐具上,双脚自然下垂,仅脚趾触地,而脚跟悬空。这种姿势与古代席地而坐的传统方式形成对比,反映了坐具演变对起居习惯的影响。

二、文献例证

  1. 《南齐书·王敬则传》记载:“敬则横刀跂坐”,描述王敬则手握刀、脚悬垂而坐的场景,侧面反映其姿态的随意或威严。
  2. 《南史·卷四五》亦有类似记载,说明这一姿势在南北朝时期已见于史书。

三、字形解析

四、延伸说明

该词常见于古籍中,现代汉语已较少使用,但在研究古代礼仪、家具史时仍有参考价值。需注意与“箕坐”(两腿前伸如簸箕)等坐姿区分。

别人正在浏览...

不守恒陈因醋浸曹公带鐍当生搭题大樽订恨第三世界洞洞峯巅敷显复写功名富贵诡和傀然桂系何在乎鸿路后嗣缓慢互扇讲摩件举角跃驾载惊车镜戒进气鮆子俊贤抗命夸大其辞良宝立愿落英名葩异卉命志牧地纳徵捧持千生万劫青官球仗瞿塘滩森然山都生后石堠石交蜀洛说话客私谴私署踏破铁鞋无觅处,算来全不费工夫替夷托嘱乌哺乡故小丈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