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垂足而坐,跟不及地。《南齐书·王敬则传》:“ 敬则 横刀跂坐,问 询 ( 王询 )等发丁可得几人?传库见有几钱物?”
“跂坐”是古代文献中描述的一种坐姿,具体含义如下:
跂坐(拼音:qì zuò)指垂足而坐时,脚跟不着地的姿势。通常表现为坐在较高的坐具上,双脚自然下垂,仅脚趾触地,而脚跟悬空。这种姿势与古代席地而坐的传统方式形成对比,反映了坐具演变对起居习惯的影响。
该词常见于古籍中,现代汉语已较少使用,但在研究古代礼仪、家具史时仍有参考价值。需注意与“箕坐”(两腿前伸如簸箕)等坐姿区分。
跂坐是指人的脚掌着地而坐,双腿弯曲,但仍然保持站立的动作。这种姿势常用于练习太极拳、禅宗冥想等活动。
跂坐的拆分部首是“⻊”(走),笔画数为12画。
“跂坐”这个词的来源可以追溯到《晋书·法志》中的“腿弯而后跂坐 (暧坐)”,意为腿弯曲后行走坐在地上。后来,在佛教文化中,跂坐被用来修行冥想,帮助提高专注和内心平静。
跂坐的繁体字为「踐坐」。
古时候,跂坐的写法可能有所不同。根据《康熙字典》,跂的古文写法是“跇”,坐的古文写法是“坐”。古时候的写法可能会根据时代和地域的不同而有所差异。
1. 他在晨练时跂坐于地,冥想几个小时。
2. 她学习太极拳时,跂坐在公园里专心地练功。
1. 跂立:指双腿弯曲,但脚尖着地坐立的动作。
2. 跂足:指脚尖着地行走。
3. 跂行:指脚尖着地行走。
跂坐的近义词: 暧坐、踞坐。
跂坐的反义词: 立正、盘腿坐。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