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遒勁流暢。 明 王世貞 《藝苑卮言》卷六:“ 獻吉 才氣高雄,風骨遒利,天授既奇,師法復古,手闢草昧,為一代詞人之冠。”
“遒利”是一個漢語詞彙,主要用于形容文字、書法或藝術作品的風格特點,具體解釋如下:
基本含義
指遒勁流暢,即剛健有力且行文或筆觸自然連貫。該詞融合了“遒”(剛勁、雄健)與“利”(順暢、利落)的雙重特質,常見于文學或藝術評論中。
出處與用法
明代王世貞在《藝苑卮言》中評價李夢陽(字獻吉)時提到:“獻吉才氣高雄,風骨遒利”,強調其文風兼具力量感與流暢性。這一用法表明“遒利”多用于贊譽詩文、書法等創作的表現力。
應用場景
若需進一步了解該詞在具體文獻中的用例,可參考《藝苑卮言》或相關古典文學評論著作。
遒利(qiú lì)是一個漢字詞語,形容事物動作迅猛,快捷敏銳,十分利落。
遒是由辶部和危組成,辶表示走的意思,危表示淩風;利是由刂部和刂組成,刂表示刀。遒包含了10個筆畫。
遒利的來源可追溯到《史記·範睢蔡澤列傳》中,原文是:“範睢勇決有遒利,故以為蔡澤主。”在古代文獻中,遒利的字形有時會用繁體字「遒麗」來表達。
古時候,遒利的寫法可能會略有不同。比如在《康熙字典》中,遒的寫法是「遒」,利的寫法是「利」,還有一種寫法是「遒」。
1. 他的身法遒利,拳招迅猛無比。
2. 這部電影的劇情遒利緊湊,令人屏息。
遒勁、遒具、遒警、遒速、遒勢、遒劍、遒境等。
近義詞:敏捷、靈活、矯健、敏銳。
反義詞:遲緩、笨拙、遲鈍。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