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詳察時令。 南朝 梁 沉約 《謝賜新曆表》:“竊惟觀鬥辨日,馭生為本,審時分地,稼政莫先。”
(2).分析時勢。參見“ 審時度勢 ”。
“審時”是一個漢語詞彙,主要包含以下兩層含義:
指仔細考察季節、氣候等自然規律的變化。例如南朝梁沈約在《謝賜新曆表》中提到“審時分地,稼政莫先”,強調根據時令安排農耕的重要性。
指對當前社會、政治或經濟形勢進行周密觀察和判斷。常與“度勢”連用為成語“審時度勢”,例如“聯想需要能審時度勢、制定戰略的人才”。這一用法強調對宏觀環境的把握能力,多用于描述決策者(如政治家、企業家)的素養。
審時是一個意思是“判斷時勢、看準時機”的詞彙。它是由“審”和“時”兩個字組成。
部首拆分:審字的部首是“宀”,時字的部首是“日”。
筆畫拆分:審字有8個筆畫,時字有10個筆畫。
來源:審時一詞最早出現在《論衡·車信薦祿》這篇文章中,意思是要善于觀察時勢變化,判斷事物發展,以把握時機。
繁體:審時的繁體字為「審時」。
古時候漢字寫法:古代漢字的寫法多種多樣,但審時的古字形在結構上與現代字形基本相同。
例句:他是一個懂得審時度勢的人,總能在關鍵時刻做出正确的決策。
組詞:審時度勢、審時敏銳、審時度勢、審時度勢不誤。
近義詞:看時機、判斷時勢、把握時機。
反義詞:錯過時機、不識時務、盲目行動。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