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外戚小子。 晋 陶潜 《感士不遇赋》:“ 广 结髮以从政,不愧赏於万邑,屈雄志於戚竖,竟尺土之莫及。”按,此戚竖指 汉 卫青 。谓 李广 受 青 排挤,雄志不申。
“戚竖”是一个汉语词汇,其含义和用法可通过以下要点详细解析:
“戚竖”指外戚小子,带有贬义色彩,常用于形容凭借外戚身份但地位或品行较低的人物。该词由“戚”(外戚)和“竖”(小子/蔑称)组合而成,暗含对权贵关系的讽刺或批判。
陶渊明《感士不遇赋》中“屈雄志於戚竖”一句,即以“戚竖”暗指汉代卫青,表达对李广受外戚排挤而不得志的惋惜。此例体现了该词在历史语境中的批判性。
现代汉语中较少使用,多见于古典文学研究或历史评论,强调对外戚干政、裙带关系等现象的贬斥。
如需进一步了解具体文献中的用法,可参考陶渊明作品或汉代外戚相关史料。
《戚竖》是一个汉字词汇,它的意思是指对某种事物表示惊讶或疑惑,露出诧异的表情。这个词可以拆分为“戈”和“竖”两个部分。
它的部首是“戈”(gē),是一个具有象形意义的部首,形状呈现一把长矛。
它的笔画数是11画。具体的写法为:一横(一画),一撇(二画),一横(三画),一点(四画),一横(五画),一撇(六画),一横(七画),一竖弯钩(八画),一横(九画),一撇(十画),一横(十一画)。
《戚竖》一词的来源有点含糊不清,目前还没有找到明确的出处和记载。
在繁体字中,戚竖的写法是「戚豎」。
古时候,汉字的写法与现在不同,所以《戚竖》的古写法也有所不同。例如,在战国时期的竹简上出现的古写法为「千兀兀」。
以下是一个使用《戚竖》的例句:他听到这个消息,不禁戚竖了一下。
一些与《戚竖》相关的组词包括:戚戚、戚然、戚戚不乐。
《戚竖》的近义词包括:诧异、惊讶、奇怪。
《戚竖》的反义词可以是无动于衷、无所谓等表示对某事不在意的词语。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