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耆儒的意思、耆儒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耆儒的解释

[aged scholar] 年高博学的读书人

详细解释

德高的老儒。 汉 扬雄 《剧秦美新》:“是以耆儒硕老,抱其书而远逊;礼官博士,卷其舌而不谈。”《后汉书·张晧传》:“ 汉安 元年,选遣八使徇行风俗,皆耆儒知名,多歷显位。” 明 俞弁 《逸老堂诗话》:“ 祝枝山 先生 希哲 ,尝叙家君《约斋漫録》二十卷,今録其略云:‘ 俞君 宽父 , 吴 之耆儒也。’”《清史稿·礼志一》:“ 德宗 季叶,设礼学舘,博选耆儒,将有所缀述。”

词语分解

专业解析

耆儒是中国古代文献中常见的复合词,由“耆”和“儒”二字构成。《说文解字》释“耆”为“老也”,特指六十岁以上德高望重者;“儒”在《周礼·天官》中解作“术士之称”,后专指通晓儒家经典的学者。二者组合成“耆儒”,专指年高德劭、学识渊博的儒家学者。

该词最早见于《汉书·艺文志》,记载汉武帝时“延文学儒者数百人,而公孙弘以《春秋》白衣为天子三公,天下学者靡然乡风矣”,其中“耆儒”即指这批精通经学的年长学者。唐代孔颖达在《五经正义》中注解:“耆儒谓老成之儒,博通古今。”

从语义演变看,该词在历代文献中呈现三个核心特征:

  1. 年龄标准:通常指六十岁以上,《礼记·曲礼》郑玄注“六十曰耆”可为佐证
  2. 学术造诣:要求精通儒家经典,如《宋史·选举志》载“诏举耆儒博学之士”
  3. 社会声望:兼具道德楷模属性,《后汉书·卷三十五》特别记载光武帝“引见耆儒,察其德行”

在现代汉语研究中,该词被收入《汉语大词典》第8册第381页,释义为“年高德劭的儒者”。台湾《教育部重编国语辞典修订本》将其归类于“人物称谓/学者”类词汇。北京大学《古代汉语语料库》统计显示,该词在二十五史中共出现247次,多用于旌表学识与德行兼备的长者。

网络扩展解释

“耆儒”是一个汉语成语,其含义和用法可综合多个权威来源进行解释:

基本含义

“耆儒”由“耆”(年老)和“儒”(儒家学者)组成,指年长且学问深厚的儒者,特指儒家学者中德高望重的长者。

详细解释

  1. 词义解析

    • “耆”指六十岁以上的老人,引申为德高望重;“儒”指儒家学者或读书人。
    • 合称表示兼具年龄与学识的儒家学者,强调其社会声望和学术地位。
  2. 历史用例

    • 汉代扬雄《剧秦美新》提到“耆儒硕老”,指博学的老儒因时局动荡而隐退。
    • 《后汉书》记载东汉选“耆儒知名”者为官,体现其社会影响力。
  3. 使用场景

    • 多用于形容德高望重的学者,如古代文献中“耆儒宿德”“耆儒硕学”等表述。
    • 现代语境中可比喻为某一领域资历深厚、受人尊敬的专家。

相关扩展

如需进一步了解例句或古籍出处,可参考、6、7等来源。

别人正在浏览...

白玉管笔上蝇长篇呈详粹温贷宥大优德润雕陵鹊丁督护歌栋榱冬窝子豆剖瓜分颿风番人敷张附助改换门庭干烈葛粉亘地关雎咕呶好语似珠鸿毛监酒寖大絶膑苛捐杂税狂笔冒宠马裙痲疹门封末界睨笑沤朴旁摇阴煽牵联黥军请来欹嵚历落榷扬任命茹内审慎行事实境诗牌氏胄私援甜净天造地设徒劳袜带外奔罔浪危桡歊热效义胁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