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粗布,幅含五百六十縷。《國語·魯語上》:“ 子服 之妾,衣不過七升之布。” 韋昭 注:“八十縷為升。”按,古代朝服十五升(即二尺二寸幅内含一千二百縷),七升之布,縷數不及其半,故為粗布。
“七升之布”是一個古代漢語詞彙,其含義和背景可綜合以下要點解釋:
基本定義
指粗布,布料幅面含有五百六十縷線。古代以“升”作為衡量布料密度的單位,一升為八十縷,七升即$560$縷($7 times 80$)。
曆史背景與出處
出自《國語·魯語上》:“子服之妾,衣不過七升之布。” 韋昭注:“八十縷為升。” 古代朝服為十五升(即幅面含$1200$縷),而七升之布僅為其半數,故質地粗糙,常用于平民或儉樸生活。
用途與象征意義
多用于形容衣着簡樸,強調生活節儉。例如《曆史典故》中提到:“衣不過七升之布,食不過粗菜淡飯”,體現對樸素作風的褒揚。
度量标準解析
古代布幅寬二尺二寸(約50厘米),密度以“升”計算。七升之布密度低,屬于低檔布料,與高密度的精細織物(如十五升朝服)形成對比。
現代應用
該詞現多用于文學或曆史語境,作為典故引用,強調傳統美德中的節儉觀念。
若需進一步了解古籍原文或相關文化背景,可參考《國語》及韋昭注本。
《七升之布》是一個成語,意為用七升的布料,用來形容衣服大而松散。
《七升之布》的部首是“月”,總共有5畫。
這個成語最早出現在《後漢書·光武帝紀》中的記載:“時麗人以七升之布為裙,故衣之。”
《七升之布》的繁體字為「七升之布」。
在古時的漢字寫法中,并沒有明确的規定,所以寫法可能有所不同。
他穿着的衣服像是用七升之布做成的,太大了。
1. 七升:指七升容量。
2. 布料:指制作衣物的材料。
3. 松散:形容衣物或物品不緊密,松懈。
衣袍寬大
緊身衣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