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訪舉的意思、訪舉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訪舉的解釋

古代學官。《南史·宋紀下·明帝》:“九月戊寅,立總明觀,徵學士以充之。置東觀祭酒、訪舉各一人,舉士二十人,分為儒、道、文、史、陰陽五部學。”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訪舉"是一個具有特定曆史背景的漢語詞彙,其核心含義指通過尋訪考察來選拔、舉薦人才。該詞多見于古代文獻,與現代常用的"選舉"、"推薦"等詞在具體操作方式上有所區别。以下從漢語詞典角度對其詳細釋義:

一、核心釋義

訪舉(fǎng jǔ)指通過尋訪、考察的方式發現并舉薦人才。

該詞由"訪"(尋訪、察訪)與"舉"(舉薦、推舉)複合而成,強調選拔人才需經過實地探訪和深入了解的過程。古代多用于描述地方官員或朝廷特使考察民間賢能之士,并向朝廷舉薦的制度,如漢代察舉制中的"舉孝廉"、隋唐科舉制萌芽時期的薦舉方式等。

二、曆史背景與制度關聯

"訪舉"體現了中國古代人才選拔制度的重要特征:

  1. 察舉制的實踐形式:漢代推行"察舉制",要求地方官主動尋訪(訪)德行出衆者,再舉薦(舉)至中央授官。例如《後漢書》載"遣使者巡行風俗,訪舉賢良"。
  2. 科舉制的過渡環節:隋唐以前,朝廷常派專員至地方"訪舉"人才,後逐漸發展為科舉考試制度。如唐代設"采訪使",兼具監察與舉薦職能。
  3. 民間薦才的通道:宋元時期,朝廷仍通過"訪舉"吸納隱逸之士或特殊技能者,補充科舉之外的選才途徑。

三、權威典籍釋義

  1. 《漢語大詞典》(第二版):

    釋"訪舉"為"察訪并薦舉",引《宋史·選舉志》:"诏令監司、守臣訪舉山林隱逸之士。"

    來源:羅竹風主編《漢語大詞典》,上海辭書出版社。

  2. 《古代漢語詞典》(商務印書館):

    強調其特指"古代選拔人才的一種方式",需經實地考察後舉薦。

    來源:《古代漢語詞典》,商務印書館出版。

四、現代使用建議

"訪舉"屬曆史詞彙,現代漢語中極少使用。研究古代制度或撰寫文史類内容時需注意:

如需進一步考證,建議查閱《中國曆史大辭典·制度分冊》(上海辭書出版社)或《中國古代官制辭典》(中華書局),獲取制度演變的系統闡釋。

網絡擴展解釋

“訪舉”一詞在不同語境中有兩種主要含義,需結合曆史文獻和現代用法區分:

一、古代學官職位(主要含義)

根據、、等權威來源記載:

  1. 曆史背景:該詞最早見于《南史·宋紀下·明帝》,南朝宋明帝時期設立總明觀時,将“訪舉”與東觀祭酒并列,作為選拔人才的官職。
  2. 職能特點:屬于古代教育機構中的官職,負責舉薦學者,具體職責包括選拔舉士(共20人),并按學科分為儒、道、文、史、陰陽五部。

二、現代引申含義(較少使用)

部分現代詞典(如、)将其解釋為成語,由“訪”(探訪)和“舉”(舉止)組合而成,表示:


注意:古代學官的解釋具有更高權威性,主要源自正史記載;而現代引申義多見于民間詞典,使用場景較有限。如需深入考證,建議參考《南史》原文或《漢語大詞典》等專業辭書。

别人正在浏覽...

白耗蠶啖察核抄稿呈辭沉思持危扶颠東麓凡筆翻口廢閣非慮氛昬黼文搿合更事鬼魂貴家閨阈海南沈皓齒青蛾紅黑帽漸包皦皦交刃嘉峪關嫉妒計料井渫莫食進臨進谳九牛一毛來集蘭時靈峰哩也波哩也啰龍驷路裡彩鳴雞嫩紅逆反心理被發纓冠前艙起送文書秋羅榷關煞落扇動尚論生榮亡哀順正素舒妄予文攝文章钜公膴盛無職憲天狹淺遐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