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蹊跷的意思、蹊跷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蹊跷的解释

[odd;queer] 奇怪,可疑

宋江见了这个大汉走得蹊跷,慌忙起身赶出茶坊来,跟着那汉走。——《水浒全传》

详细解释

亦作“ 蹊蹻 ”。1.奇怪;可疑。《朱子语类》卷二六:“仁者之过,只是理会事错了,无甚蹊蹺。”《水浒传》第二十回:“ 宋江 见了这个大汉走得蹊蹺,慌忙起身,赶出茶房来,跟着那汉走。” 明 陆采 《怀香记·赴辟登程》:“琴童且又蹊蹻,蹊蹻,画堂终日把臀摇。”《醒世姻缘传》第十四回:“谁知蹊蹻古怪的事説不尽这许多。” 鲁迅 《三闲集·在钟楼上》:“其实,便是这钟楼,也何尝不造得蹊跷。”

(2).花样;奥妙。 清 李渔 《奈何天·调美》:“怕他临去弄蹊蹺,準备着毛拳叫他吃顿饱。” 沙汀 《一个秋天晚上》:“起初,他颇担心那个老实人发觉了他的蹊跷,接着他就因为他的坦白善良自惭起来。” 柳青 《创业史》第一部第二章:“ 秀兰 见她只笑不开口,觉得话里一定有蹊跷。”

(3).不平正。《挂枝儿·送别》附 明 丘田叔 《送别》:“那砖儿自块块方正平实得好,那瓦儿一片片反覆又蹊蹺。”

词语分解

专业解析

“蹊跷”是现代汉语中表示事物反常或令人费解的形容词,读音为qī qiāo(阴平、轻声)。该词由“蹊”与“跷”两个语素复合而成,属于联合式合成词。《现代汉语词典》(第7版)将其释义为“奇怪;可疑”,特指那些违反常理、难以用普通逻辑解释的现象。

从构词法分析,“蹊”本义指田间小路,《说文解字》训作“径也”,后引申为“门径”;“跷”则有“举足”之意,《广雅》释为“举也”。二字组合后,通过隐喻机制形成新义,强调事物发展偏离正常轨道,如同行走时突然改变步伐轨迹般令人困惑。

在语义层面,该词包含三层内涵:①现象与预期的明显偏差(如《水浒传》第二十回“只见宋押司步行,那里见得蹊跷”);②隐含潜在风险(如《二刻拍案惊奇》中“恐有蹊跷在里头”);③需要深入探究的特性(如老舍《柳家大院》中“我总疑心这里边有蹊跷”)。《汉语大词典》特别指出其多用于描述“暗中进行的可疑行为”。

北京大学语言学研究中心语料库显示,该词在当代语用中呈现两个显著特征:一是口语化程度较高,常见于日常对话场景;二是多与否定词连用构成双重否定,如“这事不无蹊跷”,通过否定之否定强化怀疑语气。

网络扩展解释

“蹊跷”是一个汉语词汇,以下从多个角度详细解释其含义及用法:

一、基本释义

  1. 核心含义

    • 指事情奇怪可疑,常带有不合常理或难以理解的色彩(如:这件事很蹊跷)。
    • 也可表示不平正的状态(原义),或暗含花样、奥妙(如:其中必有蹊跷)。
  2. 发音与结构

    • 拼音为qī qiao(“蹊”单字读xī,但组词时读qī;“跷”轻声)。
    • 由“蹊”(小路)和“跷”(翘起)组成,原指道路高低不平,后引申为抽象意义的“可疑”。

二、词源演变

  1. 本义溯源
    • “蹊”源自《说文解字》的“径也”,指人踩出的小路;“跷”本义为“足剌(翘起)”,组合后最初形容路径不平。
  2. 引申扩展
    • 宋代《朱子语类》首次将“蹊跷”用于描述事物“无甚蹊跷”(指无异常),后逐渐演变为表示奇怪或隐藏玄机。

三、用法与示例

  1. 词性与搭配

    • 形容词,可作谓语(如:此事蹊跷)、定语(如:蹊跷的现象)。
    • 常与“事情”“行为”等名词搭配,或用于“别有蹊跷”“来得蹊跷”等短语。
  2. 例句参考

    • 《水浒全传》:“宋江见那汉走得蹊跷,慌忙跟去。”
    • 现代用例:“实验结果蹊跷,需进一步验证。”

四、近义与反义


“蹊跷”既保留了对物理状态(不平)的描述,又扩展至抽象层面的“可疑”或“隐含奥妙”。使用时需结合语境判断具体含义,如:“他神色蹊跷”(可疑)与“机关设计蹊跷”(巧妙)的差异。

别人正在浏览...

悖逆表掇鳖泠閟幄伯道舶贾不停踩践车险尺板怆然泪下楚茅大蔟导泄颠趾芳樽飞滚汾神逛来逛去鬼哭神惊龟纹后驾话不相投撶船谎説缳诛蕙质甲族接客洁治藉资久长九棘刊缉克丝钳子雷厉沴瘥李靖利利拉拉灵杵吝简绵纸内地鸥闲判状轻妆软扮泉曲人隐鋭入三面罗善策慑惮施惠帅甸树畜危证午市吸尘器谐决徙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