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露體牽羊,以示降服順從。《左傳·宣公十二年》:“ 鄭伯 肉袒牽羊以逆。” 杜預 注:“肉袒牽羊,示服為臣僕。” 北魏 崔鴻 《十六國春秋·前趙·劉聰》:“帝肉袒牽羊,輿櫬銜璧,出降東門。” 北齊 魏收 《為東魏檄梁文》:“若 吳 之王孫, 蜀 之公子,順時以動,見機而作,面縛銜璧,肉袒牽羊,歸款軍門。”亦省作“ 肉袒 ”。《後漢書·文苑傳上·杜笃》:“士卒易保,人不肉袒。” 李賢 注:“《左傳》 鄭伯 肉袒牽羊以降 楚 ,言 關中 士卒易與保守不降下也。”
“肉袒牽羊”是源自中國古代的一種投降儀式,字面含義為“袒露上身,手牽羔羊”,象征臣服者以卑微姿态表示徹底歸順。該典故最早見于《左傳·宣公十二年》,記載春秋時期鄭襄公在楚軍圍城時“肉袒牽羊”向楚莊王請降,以示放棄抵抗、聽憑處置1。
從構詞角度分析:“肉袒”指脫去上衣裸露肢體,古代常用于謝罪或祭祀場合,體現自我貶抑;“牽羊”選用溫順家畜,隱喻歸順者如羔羊般馴服。二者組合形成極具畫面感的屈從意象,《漢語大詞典》将其定義為“古代戰敗投降的儀式”2。
現代漢語中,該成語多用于比喻完全認輸或徹底妥協的語境。如形容商業競争中某企業放棄抵抗接受收購,或比喻個人在争論中完全承認錯誤。需要注意的是,其使用場景多帶有被動屈從的意味,與主動和解存在語義差異3。
參考來源:
1.《左傳》曆史事件記載
2.《漢語大詞典》成語釋義
“肉袒牽羊”是一個古代成語,其含義和用法可通過以下要點詳細解析:
指古代戰敗者裸露上身、牽着羊向勝利者投降的儀式,表示徹底歸順和臣服。該行為既包含身體上的裸露(象征無抵抗),又通過牽羊表達獻祭或犒勞敵軍的誠意。
如需進一步了解該成語的演變或具體曆史事件,可查閱《左傳》原文或權威曆史典籍。
阿那含寶衢邊庾逼認塵侶錯頭銼斬大題小作點葉東門端衣短指二鬼子風詠跗萼載韡富室古操歸月孤卲行壠黑波河漫灘紅情綠意婚媾賈胡奸臣監卒近識迥逝僦舍禨祥秬秠愧恧罍洗樂遊拎包媚曲谧息擰轉抛射弸中皮筏平恕牽子傾囊相助蜻蜓點水窮丁确診喪服身丁錢思牢松社推極脫肩望歲聞問下筆相表下姻協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