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醫稱服藥而使病人出汗去風退熱。 唐 李翺 《雜著·來南錄》:“戊戌,予病寒,飲蔥酒以解表。” 唐 陸龜蒙 《幽居賦》:“藝合歡求解表之力,餌陟釐明攻冷之懲。”
“解表”一詞在不同語境中有不同含義,但主要作為中醫術語使用。以下是詳細解釋:
中醫概念
解表指通過發汗等方法祛除體表的病邪,常用于治療外感表證。表證多由風寒、風熱等外邪侵襲肌表引發,表現為發熱、惡寒、頭痛、鼻塞等症狀。
作用機制
通過辛散藥物(如麻黃、桂枝)促使發汗,使病邪隨汗液排出體外,符合《内經》“汗而發之”的治療原則。
分類與用藥
曆史文獻記載
唐代《來南錄》提到“飲蔥酒以解表”,印證了該療法在古代的應用。
其他罕見釋義
極少數語境中,“解表”被解釋為“解開腕表表帶”的比喻(成語用法),但此釋義權威性較低且鮮見使用。
注意:中醫解表需辨證施治,具體用藥應遵醫囑。如需完整藥物列表,可參考、5等來源。
解表是一個常見的漢字詞語,由兩個部分組成——“解”和“表”。
“解”字的部首是“角”,總共有8畫;“表”字的部首是“豐”,總共有14畫。
“解表”一詞最早來源于《黃帝内經·靈樞·邪氣髒腑病形》一文,用以描述感受外邪引起的表裡不和的病理狀态。繁體字為「解表」。
在古時候寫“解表”這個詞時,有時會使用更為簡化的漢字形态,例如“解”可能寫作“角”或者“覺”,而“表”可能寫作“镖”或者“超”等。
1. 她感到發熱、頭痛、咳嗽,這是典型的解表症狀。
2. 中醫理論認為解表是治療感冒的基本原則之一。
解表符、解表湯
解表還有其他的近義詞,例如解外、解郁,它們都描述了身體外邪的排解。
反義詞是指意義相對而言相反的詞語。與解表的反義詞可以是“入表”,即外邪入侵體内。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