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局促;窘迫。《文選·張衡<東京賦>》:“狹三王之趢趗,軼五帝之長驅。” 薛綜 注:“趢趗,局小貌也。” 唐 白居易 《中和節頌》:“齷齪 唐 虞 ,趢趗 羲皇 。” 清 褚人穫 《堅瓠十集·周鐵墩傳》:“遭逢時變,暴富之客将奄緻之。 鐵墩 蹙然曰:‘承事相國以至今日,乃反顔面事趢趗兒,吾甯甘乎!’”
(2).形容步子急促細碎。 唐 李賀 《摩多樓子》詩:“曉氣朔煙上,趢趗胡馬蹄。”
小兒行走貌。 清 周正 《散粥行》:“行如兒始步,趢趗乃屈躃。”
“趢趗”是一個較為生僻的漢語詞彙,主要用于古漢語語境中,其含義和用法如下:
基本含義
形容小步急促行走的樣子,帶有局促、緊迫的意味。例如在古文中可表示人因緊張或拘謹而步伐細碎急促的狀态。
引申含義
也可比喻處境窘迫或心情不安,如《文選·張衡〈西京賦〉》中有“趢趗鏾潎”的描寫,結合上下文可理解為動作緊湊、節奏急促的場景。
若需具體文獻例證或更權威的釋義,建議查閱《漢語大字典》《故訓彙纂》等專業工具書。
趢趗(lù xiā)是一個具有特定意義的漢字詞語,下面将對其拆分部首和筆畫、來源、繁體、古時候漢字寫法、例句,以及組詞、近義詞、反義詞等進行介紹。
趢趗的左邊是足(zú)部,右邊是貝(bèi)部,它的總筆畫數為16畫。
趢趗的來源可以追溯到古代民間,它是民間方言中的一個詞彙。在古代,人們用趢趗來形容行走時的迅速和敏捷。
趢趗的繁體寫法為「趣足」,它們的發音相同,意思也相類似。
古代漢字寫法與現代略有不同。在古代,趢趗的寫法為「趣足」,每個字的筆畫組合稍有差别,并沒有形成一個獨立的單字。
1. 他在比賽中以趢趗的速度沖向終點線。
2. 這隻獵豹每秒鐘可以以趢趗的速度奔跑100米。
趢趗是一個獨立的詞語,沒有常見的與之組詞的形式。
1. 迅捷:形容快速、敏捷。
2. 敏捷:形容行動迅速、靈活。
1. 緩慢:相對于快速、敏捷。
2. 遲緩:相對于迅速、靈活。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