頃危的意思、頃危的詳細解釋
頃危的解釋
傾斜而危險。 漢 焦贛 《易林·革之歸妹》:“轉禍為福,頃危復立。”《敦煌變文集·降魔變文》:“寶座頃危而欲倒,外道怕急總扶之。”
詞語分解
- 頃的解釋 頃 (頃) ǐ 中國市制田地面積單位:一頃(等于一百畝)。碧波萬頃。 短時間:頃刻。有頃。少頃。俄頃(很短的時間)。 剛才,不久以前:頃聞。頃接來信。 筆畫數:; 部首:頁; 筆順編號:
- 危的解釋 危 ē 不安全:危險。危殆。危言(a.故意說吓人的話;b.直言)。危難(刵 )。危如累(噄 )卵。 損害:危害。危及。 高的,陡的:危石。危樯。 使人驚奇的:危言聳聽。 端正的,正直的:正襟危坐。“邦
專業解析
"頃危"是一個相對生僻的文言詞彙,在現代漢語中已極少使用。其核心含義是指極其危急、搖搖欲墜、即将傾覆的危險狀态。以下從漢語詞典角度對其詳細解釋:
-
基本釋義:
- 頃:本義指頭不正、傾斜(《說文解字》:頃,頭不正也)。引申為傾斜、偏側、不正之意,再進一步引申指時間短暫(如“頃刻”、“少頃”)。
- 危:本義指高而陡峭(《說文解字》:危,在高而懼也)。引申為高、陡峭、不穩定,進而指危險、危急。
- 頃危:二字結合,強調一種因傾斜、不穩定而導緻的極度危險、瀕臨崩潰的狀态。它描述的不僅是靜态的危險,更是一種動态的、即将發生傾覆或災難的危急關頭。
-
核心内涵:
- 形勢危急:指國家、政權、局勢等處于極其危險、難以維持、隨時可能崩潰瓦解的境地。
- 搖搖欲墜:形象地描繪了根基不穩、大廈将傾的不穩定狀态。
- 迫在眉睫:強調危險非常緊迫,災難可能在頃刻之間發生。
-
古籍用例與佐證:
- 雖然“頃危”一詞本身在現代大型辭書中收錄較少,但其含義可通過與其密切相關的“傾危”一詞以及古籍中的類似表述來印證。
- “傾危”:這是“頃危”更常見的同義或近義寫法(古文中“頃”常通假為“傾”)。《漢語大詞典》對“傾危”的解釋包含:“1. 狡詐;險詐。 2. 傾覆;颠覆。 3. 傾斜欲倒。 4. 危險。” 其中第2義項與“頃危”的核心含義高度重合。
- 古籍例證:
- 《史記·張儀列傳》:“當是時,秦惠王欲發兵以伐蜀,以為道險狹難至,而韓又來侵秦,秦惠王欲先伐韓,後伐蜀,恐不利,欲先伐蜀,恐韓襲秦之敝。猶豫未能決。司馬錯與張儀争論於惠王之前……儀曰:‘親魏善楚,下兵三川,塞什谷之口,當屯留之道,魏絕南陽,楚臨南鄭,秦攻新城、宜陽,以臨二周之郊,誅周王之罪,侵楚、魏之地。周自知不能救,九鼎寶器必出。據九鼎,案圖籍,挾天子以令於天下,天下莫敢不聽,此王業也。今夫蜀,西僻之國而戎翟之倫也,敝兵勞衆不足以成名,得其地不足以為利。臣聞争名者於朝,争利者於市。今三川、周室,天下之市朝也,而王不争焉,顧争於戎翟,去王業遠矣。’司馬錯曰:‘不然。臣聞之,欲富國者務廣其地,欲彊兵者務富其民,欲王者務博其德,三資者備而王隨之矣。今王地小民貧,故臣原先從事於易。夫蜀,西僻之國也,而戎翟之長也,有桀纣之亂。以秦攻之,譬如使豺狼逐群羊。得其地足以廣國,取其財足以富民繕兵,不傷衆而彼已服焉。拔一國而天下不以為暴,利盡西海而天下不以為貪,是我一舉而名實附也,而又有禁暴止亂之名。今攻韓,劫天子,惡名也,而未必利也,又有不義之名,而攻天下所不欲,危矣。臣請谒其故:周,天下之宗室也;齊,韓之與國也。周自知失九鼎,韓自知亡三川,将二國并力合謀,以因乎齊、趙而求解乎楚、魏,以鼎與楚,以地與魏,王弗能止也。此臣之所謂危也。不如伐蜀完。’” 其中張儀主張伐韓劫天子,司馬錯認為此舉會招緻惡名并引發諸侯聯合反秦,指出“攻天下所不欲,危矣”,并詳細分析其後果“此臣之所謂危也”。這裡的“危”即指國家面臨的巨大風險與傾覆之險,與“頃危”含義相通。
- 《漢書·爰盎晁錯傳》載晁錯《論貴粟疏》:“民貧,則奸邪生。貧生於不足,不足生於不農,不農則不地著,不地著則離鄉輕家,民如鳥獸,雖有高城深池,嚴法重刑,猶不能禁也。夫寒之於衣,不待輕暖;饑之於食,不待甘旨;饑寒至身,不顧廉恥。人情,一日不再食則饑,終歲不制衣則寒。夫腹饑不得食,膚寒不得衣,雖慈母不能保其子,君安能以有其民哉!明主知其然也,故務民於農桑,薄賦斂,廣畜積,以實倉廪,備水旱,故民可得而有也。民者,在上所以牧之,趨利如水走下,四方亡擇也。夫珠玉金銀,饑不可食,寒不可衣,然而衆貴之者,以上用之故也。其為物輕微易臧,在於把握,可以周海内而亡饑寒之患。此令臣輕背其主,而民易去其鄉,盜賊有所勸,亡逃者得輕資也。粟米布帛生於地,長於時,聚於力,非可一日成也;數石之重,中人弗勝,不為奸邪所利,一日弗得而饑寒至。是故明君貴五谷而賤金玉。今農夫五口之家,其服役者不下二人,其能耕者不過百畮,百畮之收不過百石。春耕夏耘,秋獲冬臧,伐薪樵,治官府,給繇役;春不得避風塵,夏不得避暑熱,秋不得避陰雨,冬不得避寒凍,四時之間亡日休息;又私自送往迎來,吊死問疾,養孤長幼在其中。勤苦如此,尚複被水旱之災,急政暴賦,賦斂不時,朝令而暮改。當具有者半賈而賣,亡者取倍稱之息,於是有賣田宅鬻子孫以償責者矣。而商賈大者積貯倍息,小者坐列販賣,操其奇赢,日遊都市,乘上之急,所賣必倍。故其男不耕耘,女不蠶織,衣必文采,食必粱肉;亡農夫之苦,有仟伯之得。因其富厚,交通王侯,力過吏勢,以利相傾;千裡遊敖,冠蓋相望,乘堅策肥,履絲曳缟。此商人所以兼并農人,農人所以流亡者也。今法律賤商人,商人已富貴矣;尊農夫,農夫已貧賤矣。故俗之所貴,主之所賤也;吏之所卑,法之所尊也。上下相反,好惡乖迕,而
網絡擴展解釋
“頃危”是一個較為生僻的漢語詞彙,其含義和用法在不同語境中有細微差異。以下是綜合多個來源的詳細解釋:
1.基本含義
- 字面解析:由“頃”(短暫時間)和“危”(危險)組成,字面可理解為“短暫的危急”或“臨近的危險”。
- 抽象含義:形容危險逼近、處境險惡,常用于描述人或事物處于危機狀态。
- 具體含義:在古籍中多指物理上的“傾斜而危險”,如物體即将倒塌的形态。
2.發音争議
- 現代漢語中,“頃”通常讀作qǐng(如“頃刻”),因此“頃危”發音為qǐng wēi。
- 部分古籍注音為qīng wēi(如、3),可能與古音或方言差異有關,但現代标準讀音以qǐng 為準。
3.使用場景與例句
- 抽象危險:用于描述局勢、命運等抽象概念的危機,如“轉禍為福,頃危複立”(出自《易林·革之歸妹》)。
- 具體危險:描述物體傾斜不穩的狀态,如“寶座頃危而欲倒,外道怕急總扶之”(出自《敦煌變文集》)。
4.近義詞與反義詞
- 近義詞:岌岌可危、危如累卵、危在旦夕。
- 反義詞:安穩如山、固若金湯、安然無恙。
5.注意事項
- 該詞在現代漢語中使用頻率極低,多見于古籍或文學作品中。
- 具體含義需結合上下文判斷,可能因語境不同側重抽象或具象的危險。
如需進一步考證古籍用例,可參考《易林》《敦煌變文集》等文獻來源。
别人正在浏覽...
不忍步天車轍酬志炊食出牌丹彩黨章刀麻兒帝丘東風人面垛草蠹書蟲煩挐馮公老格狀貫轶寡兄谷道規拂駻突豪纖黑非拫治活路箋書減汰佳妍急赤白臉缙雲草忌視機梭廓通樂逸連瘡蒙茸辇路蟠鋼劍旁搜遠紹洴湧千狐腋褰帏棄薄起材鵲馭阒沈師言十雨五風倏霍題材提款投首土壤母質外典為什麼舞迷線斷風筝鄉原洩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