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唐 時廷議奏對的記錄,稱“時政記”。始于 唐 長壽 間。由宰相撰著,封送史館。《新唐書·百官志二》:“ 高宗 臨朝不決事,有司所奏,惟辭見而已。 許敬宗 、 李義府 為相,奏請多畏人之知也。命起居郎舍人對仗承旨,仗下,與百官皆出,不復聞機務矣。 長壽 中,宰相 姚璹 建議:仗下後,宰相一人録軍國政要,為時政記,月送史館。”參閱《舊唐書·姚璹傳》、 清 顧炎武 《日知錄·記注》。
時政記是唐代開創的一種官方議政記錄制度,主要用于記載皇帝與宰相廷議奏對的政務内容,屬于機密檔案。以下是具體解析:
時政記是唐代中央政府對重要朝政讨論的書面記錄,由當值宰相負責撰寫。其内容涵蓋君臣商議的軍國大事、政策決策等,每月封存後送至史館歸檔,為後世修史提供原始依據。
如需進一步了解具體案例或演變過程,可參考曆史類典籍或學術論文(如來源)。
《時政記》是一本具有時政内容的記載性書籍,通常用于記錄和分析當代政治相關的信息、事件和現象。它可以涵蓋國内外政治動态、政策法規、領導人活動等方面的内容。
《時政記》由三個漢字組成,分别是:時、政和記。
其中,時字的部首是日,拆分為早、畐,共有10畫。
政字的部首是攴,拆分為子、畐,共有9畫。
記字的部首是言,拆分為言、巠、爫、凵,共有10畫。
《時政記》這個詞的來源可以追溯到古代的史書和編年體著作。它并不是一個特定的書名,而是一種表達方式,用于表示對時政相關問題的記錄和記載。
在繁體字中,《時政記》的書名并沒有發生改變,仍然保持其原本的形式。
古代漢字的寫法與現代有所不同,但《時政記》這個詞的書寫方式并沒有明顯的變化。
1. 他撰寫了一本《時政記》,詳細記錄了當今國際政治局勢。
2. 這本《時政記》對于政治學研究者來說是一本必備的參考書。
3. 他在自己的博客上發表了一篇《時政記》,讨論了國内外最新的政治動态。
組詞:************、時政新聞、政治學、時事分析
近義詞:政治記錄、政治史、時事記載
反義詞:非政治記、文化紀錄、藝術評論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