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盲的意思、青盲的详细解释
青盲的解释
眼科病症名。俗称青光眼。症状为视力逐渐减退,渐至失明,但眼的外观没有异常,亦无明显不适感。《后汉书·独行传·李业》:“ 公孙述 连徵命,待以高位,皆託青盲以避世难。”《诗·大雅·灵台》“矇瞍奏公” 唐 孔颖达 疏:“有眸子而无见曰矇,即今之青盲者也。”《医宗金鉴·外障总名歌·小儿青盲歌》:“小儿青盲胎受风,瞳子端然视物蒙。” ********* 《贺新郎》词:“亲见桑中遗芍药,学青盲,假作痴聋耳。”
词语分解
- 青的解释 青 ī 深绿色或浅蓝色:青绿。青碧。青草。青苔。青苗。青菜。青葱。青山绿水。青云直上。万古长青(喻高尚的精神或深厚的友情永远不衰)。 绿色的东西:踏青。青黄不接。 靛蓝色:靛青。青紫。青出于蓝,胜于蓝
- 盲的解释 盲 á 瞎,看不见东西,对事物不能辨认:盲从。盲动。盲目。盲人。盲区(指雷达、探照灯、胃镜等探测或观察不到的区域)。盲流。盲人瞎马(喻处境非常危险)。 笔画数:; 部首:目; 笔顺编号:
专业解析
青盲是中医眼科术语,指外眼无异常而视力逐渐减退甚至失明的病症,相当于现代医学中的视神经萎缩、黄斑变性等眼底疾病。该概念源自《诸病源候论》,被历代医家沿用至今。具体可从三方面阐释:
一、病理特征
患者瞳神外观未见明显病变,但出现"视物昏渺""渐至失明"等症状,属于"内障"范畴。《中医大辞典》记载其核心表现为"目内外无翳障,但视物不见",多因肝肾亏损、气血瘀滞所致。
二、病因分类
- 原发性青盲:先天禀赋不足或脏腑虚损引发,如《审视瑶函》所述"青盲之症,起于脏腑"
- 继发性青盲:由绿风内障(青光眼)、暴盲等疾病演变而来,《中西医结合眼科学》指出这类占临床病例65%以上
三、诊断依据
《秘传眼科龙木论》提出"五色主病"理论,通过观察目珠颜色变化辅助诊断。现代临床结合眼底镜检查,可发现视神经乳头苍白、视网膜血管变细等特征性改变。
权威参考资料:
- 李经纬《中医大辞典》人民卫生出版社
- 巢元方《诸病源候论》上海古籍出版社影印本
- 廖品正《中医眼科学》中国中医药出版社
网络扩展解释
“青盲”是中医病名,指眼外观正常但视力逐渐下降甚至失明的内障眼病,现代医学多对应视神经萎缩。以下是详细解释:
一、定义与文献记载
- 中医范畴
青盲最早见于《神农本草经》,描述为黑睛与瞳神形态正常,但视力渐退、视野缩小或失明的慢性眼病。
- 西医对应
相当于视神经萎缩,分为原发性(下行性)和继发性(上行性)两类,可由青光眼、外伤、肿瘤等引发。
二、病因病机(中医角度)
- 虚证
- 肝肾不足、气血亏虚:目失濡养,引发头晕耳鸣、腰膝酸软等症状。
- 脾肾阳虚:精气不化,神光渐失。
- 实证
- 肝郁气滞、痰瘀阻络:气血运行不畅,目窍失养。
- 外伤或邪毒侵袭:玄府闭塞,目系受损。
三、临床表现
- 核心症状:视力缓慢下降至失明,视野缩小,但眼外观无异样。
- 伴随症状:头晕、耳鸣(肝肾不足);面色苍白、乏力(气血亏虚)等。
四、治疗原则
中医强调辨证施治:
- 虚证:补益肝肾(如六味地黄丸)、温补脾肾。
- 实证:疏肝解郁、活血通络。
现代医学则需针对原发病治疗,如控制眼压(青光眼)或手术解除压迫(肿瘤等)。
五、与青光眼的区别
部分文献将青盲与青光眼混淆,但两者不同:
- 青光眼:眼压升高导致视神经损伤,属中医“绿风内障”范畴,症状包括眼胀、头痛等。
- 青盲:无眼压升高,外观正常,以视神经萎缩为特征。
如需进一步了解中医经典方剂或现代治疗方案,可参考《证治准绳》等古籍或权威医学文献。
别人正在浏览...
白澒悖悍鼈行乘韦从教窜削大部倒冠落珮得而复失点中东顾铎槊飞跑冯邓俘献感旧干燥症格档公仓官告广莫门滚水寒鸟检局经济林镜面靖晏俊宕郡袭两输户利端理乱邻女詈人庐帐门单户薄孟叟冥郁辟阳侯泼妇千刀万剁佥谋欠情七角八角清通栖鸟于泉曲率取平人学如鱼离水十分惺惺使九分筮仕私身穗带苏门六君子凸露乡谱贤母良妻小幅狎赏械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