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畫鼓的意思、畫鼓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畫鼓的解釋

亦作“ 畫皷 ”。有彩繪的鼓。 唐 白居易 《柘枝妓》詩:“平鋪一合錦筵開,連擊三聲畫鼓催。” 宋 陸遊 《日出入行》:“高樓錦繡中天開,樂作畫鼓如春雷。”《水浒傳》第五八回:“鸞鈴響,戰馬奔馳;畫鼓振,征夫踴躍。” 清 曹寅 《穀日西軒燕集》詩:“山香舞就寒蟾色,笑語喧於畫皷聲。”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畫鼓,是漢語中一個具有特定文化内涵的古典詞彙,主要含義如下:

  1. 基本釋義: 指鼓面或鼓身上繪有彩色圖案、紋飾的鼓。它并非指某一種特定形制的鼓,而是強調其裝飾華美的特征,區别于素面無紋的普通鼓。在古代,鼓常作為樂器或儀仗用具,對其進行彩繪裝飾,既是為了美觀,也常蘊含特定的禮儀或象征意義。

  2. 核心特征:

    • 裝飾性: “畫”是其核心特征,指用顔料、彩漆等在鼓皮(鼓面)或鼓身上繪制圖案、花紋、鳥獸、雲紋等裝飾。這使得畫鼓在視覺上更為華麗奪目。
    • 樂器屬性: 本質是一種打擊樂器,用于演奏音樂、控制節奏。
    • 禮儀與儀式感: 常用于宮廷宴樂、祭祀典禮、儀仗隊列、迎賓送客等莊重或喜慶的場合,烘托氣氛,增強儀式感。
  3. 文化意象與文學運用: 在古典詩詞中,“畫鼓”是一個常見的意象,常用來:

    • 點明場景: 暗示宴會、歌舞、慶典、送别等場景。例如,聽到畫鼓聲,便知有宴樂之事。
    • 烘托氣氛: 渲染熱鬧、歡快、隆重或有時是急促(如報時、催發)的氛圍。
    • 象征時光流逝: 常與報更、計時相聯繫(如“畫鼓三通”),暗示時間的推移。
    • 表達情感: 在送别詩中,畫鼓聲可能象征着離别的催促和内心的惆怅。
  4. 例證(文學引用): 畫鼓一詞在古典文學中頻繁出現,例如:

    • 唐代白居易《柘枝妓》:“平鋪一合錦筵開,連擊三聲畫鼓催。” (描繪歌舞開場時畫鼓催動的場景)
    • 宋代陸遊《日暮自湖上歸》:“畫鼓僧輿入夜歸,畫鼓僧輿入夜歸。” (描繪傍晚儀仗歸來的景象)
    • 宋代蘇轼《阮郎歸·初夏》詞注(見《增修箋注妙選群英草堂詩餘》等): “歌筵畔,先安簟枕,容我醉時眠。” 前人箋注常提及宴席上有“畫鼓”助興的背景。
    • 宋代晏幾道《鹧鸪天》:“舞低楊柳樓心月,歌盡桃花扇底風。” 雖未直接寫畫鼓,但此類描繪歌舞場景的詩詞,其背景中常有畫鼓之聲。
  5. 動詞用法(較少見): 在極少數語境下,“畫鼓”也可作動詞短語理解,意為“擊鼓奏樂”,但這并非其主要用法,其名詞屬性(指具體的鼓)是絕對主導的。

權威參考來源:

“畫鼓”指代的是古代一種裝飾華美、繪有彩色圖案的鼓。它不僅是重要的樂器,用于宴飨、儀仗、報時等場合以營造氛圍和控制節奏,更在古典文學中凝結為一種富有詩意的文化意象,象征着宴樂之歡、儀式之隆、時光之逝或離别之緒。其核心在于“畫”所賦予的視覺美感和文化附加價值。

網絡擴展解釋

“畫鼓”是漢語中一個具有文化意蘊的詞彙,其含義和用法可通過以下要點綜合解析:

一、基本定義

“畫鼓”指表面帶有彩繪裝飾的鼓,常用于古代儀式、宴會或戰場。其名稱源于“畫”(彩繪)與“鼓”(打擊樂器)的結合,強調視覺與聽覺的雙重表現力。

二、形制與用途

  1. 形制特點:多為圓桶形或扁圓形,單面或雙面蒙皮,鼓身繪有彩色圖案。
  2. 使用場景:
    • 宴會助興:如白居易《柘枝妓》中“連擊三聲畫鼓催”,描述歌舞表演前的鼓聲提示。
    • 戰場激勵:《水浒傳》提到“畫鼓振,征夫踴躍”,展現戰鼓對士氣的鼓舞作用。

三、文學意象

在詩詞中,“畫鼓”常作為時間流逝或氛圍渲染的象征。例如:


以上解析綜合了古代文獻和詩詞用例,若需查看具體詩句原文或更多曆史記載,可參考漢典、詩詞庫等來源。

别人正在浏覽...

案驗敖惱悖嫚别居博掩程式趁旨遲欠膽意道牀大四至雕像風窗風弦附倚瑰麗函工寒聲翰薮懷葛惠更斯回逝火把節火圈夾當,夾當兒健舌鑒止角本腳下人浄理钜夫科差可恨誇脫壼德老院公利事沒馱難舍旁忤潛目清課蛩蛩欺人自欺阙蝕曲轸柔澹繕裔獅子大開口贖當司號員台詞塌橘搯擢通力合作為淵驅魚,為叢驅雀溫淑夏安居項莊之劍,志在沛公寫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