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亦作“ 畫皷 ”。有彩繪的鼓。 唐 白居易 《柘枝妓》詩:“平鋪一合錦筵開,連擊三聲畫鼓催。” 宋 陸遊 《日出入行》:“高樓錦繡中天開,樂作畫鼓如春雷。”《水浒傳》第五八回:“鸞鈴響,戰馬奔馳;畫鼓振,征夫踴躍。” 清 曹寅 《穀日西軒燕集》詩:“山香舞就寒蟾色,笑語喧於畫皷聲。”
“畫鼓”是漢語中一個具有文化意蘊的詞彙,其含義和用法可通過以下要點綜合解析:
“畫鼓”指表面帶有彩繪裝飾的鼓,常用于古代儀式、宴會或戰場。其名稱源于“畫”(彩繪)與“鼓”(打擊樂器)的結合,強調視覺與聽覺的雙重表現力。
在詩詞中,“畫鼓”常作為時間流逝或氛圍渲染的象征。例如:
以上解析綜合了古代文獻和詩詞用例,若需查看具體詩句原文或更多曆史記載,可參考漢典、詩詞庫等來源。
《畫鼓》是一個漢字詞語,由兩個字組成。下面将對該詞語的意思、拆分部首和筆畫、來源、繁體、古時候漢字寫法、例句等進行詳細介紹。
《畫鼓》表示用特定的圖形或符號描繪出鼓的形狀,是一種以繪畫手法展現鼓樂器的藝術形式。
《畫鼓》由“龍”和“囗”兩個部首組成,其中“龍”是左部,表示該字屬于由“龍”字部構成的一類字;“囗”是上部,表示鼓的含義。根據字形構造,可以拆分成13個筆畫,其中有橫、撇、捺、豎、提、點等寫法。
《畫鼓》一詞最早見于晚清文學家曾國藩的《曾文正公全集》中,後被廣泛應用在藝術界。它的來源可以追溯到古代民間樂器的鼓形象,并通過繪畫手法進行再創作和再表達。
《畫鼓》的繁體字為「畫鼓」。
在古代漢字寫法中,畫鼓的字形可能會有些差異。例如晉代的《千字文》中,鼓的寫法為「角」と「田」的合字,表示鼓面上有格子狀的紋路。
1. 他以一支畫鼓作為禮物,送給了表演節奏樂器的小孩。
2. 這幅畫鼓形象逼真,色彩豐富,給人一種鼓聲隆隆的視覺沖擊。
畫師、畫展、畫作、畫冊、鼓樂、鼓手。
鼓畫。
鼓音。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