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谓相互补充替代。《逸周书·籴匡》:“年俭穀不足,宾祭以中盛,唯钟鼓不服美,三牧五库补摄。” 孔晁 注:“职事相兼不物设也。”
"补摄"是古汉语中由"补"与"摄"组合而成的复合词,其核心含义指向官职的代理与补充。《汉语大词典》将"补"解释为"填补空缺",《古代汉语词典》中"摄"则指"代理、兼理",二字结合特指在官位出现空缺时临时委任官员代理职务的制度性安排。
该词最早见于《左传·昭公七年》"摄卿以往可也",后经《史记·孔子世家》"由大司寇行摄相事"等典籍发展,逐渐形成"补摄"的固定搭配,指代古代官员在职位空悬时的临时性职务代理制度。这种制度常见于唐宋时期的职官体系,《通典·职官》记载:"凡尚书缺,则摄者补其政",体现了古代官僚系统维持政务连续性的特殊机制。
在实际使用中,"补摄"常与"权知""假守"等术语并列,如《宋史·职官志》载"诸州通判,遇守臣有阙则补摄其职",说明其应用范围主要集中于地方行政职务的临时委任。该制度既不同于正式任命,也区别于长期代理,具有明确的时限性和补充性特征。
来源参考:
“补摄”是一个古代汉语词汇,其含义和用法可通过以下方面解析:
1. 基本释义
“补摄”读作bǔ shè,意为“相互补充替代”。多用于描述不同事物或职责之间的互补关系,强调通过兼管、兼任等方式实现功能上的补充。
2. 出处与例证
该词最早见于《逸周书·籴匡》:“年俭穀不足,宾祭以中盛,唯钟鼓不服美,三牧五库补摄。”。
其中“三牧五库补摄”指在物资匮乏时,通过调整管理职责(如三牧、五库的职务相互兼管)来维持运作。孔晁注解为“职事相兼不物设也”,即通过职能合并避免冗余。
3. 结构与词性
4. 应用场景
主要用于描述古代行政、礼仪或资源管理中的灵活调整,如官职兼任、祭祀流程简化等,体现“以简代繁”的应对策略。
5. 补充说明
现代汉语中该词已极少使用,属于生僻词汇,常见于古籍研究或特定历史语境中。如需进一步了解,可参考《逸周书》及相关注释文献。
霸论瞠目挢舌淳维麤书达思调温曡嶂顶凶多滥葛讹杂犯軷菲薄匪服丰阜风势噶拉感颂公布工效鼓柷横蒙黄葛巾火祥兼善天下憍暴解体京室进口税救急扶伤懒媠鳞苞麟角斗濛翳明絜牧道排气蒲菜敲冰玉屑齐量青衿清怨蛐蟮渠叟戎门如来三花聚顶骚士神版疏粝术士冠松丸天陛僮使脱口秀吴均体想穿乡情鲜冠鲜絜犀角烛怪